【民辦博物館觀察】民辦博物館在堅守與創新中探尋生存發展的路子
作者/孫樹恒
一
當春日的陽光灑在呼和浩特市大盛魁文化博物館灰墻紅瓦的磚墻上,這座承載著萬里茶道歷史記憶的建筑再次煥發生機。五一假期期間,館內游人如織,文創產品區的大盛魁財神酒、大盛魁茶等特色商品琳瑯滿目,博商藝術團的歌舞表演精彩絕倫,博商拍攝中心里游客身著民族服飾拍照留念,處處洋溢著熱鬧非凡的景象。館長趙正偉看著這一切,眼中滿是欣慰與期待:“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讓大盛魁文化博物館活起來,實現自我造血,真正發揮其應有的文化功能。”這不僅是大盛魁文化博物館的目標,也是眾多民辦博物館在生存與發展道路上的共同追求。
二
在呼和浩特的博物館體系中,民辦博物館以其獨特的視角和鮮明的特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大多由社會有識之士出于對文化的熱愛、責任和使命而創辦。這些創辦者們自籌資金,四處奔波征集藏品,精心收集每一件承載著歷史記憶的物品。然而,“博物館是一個燒錢的地方”,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語,卻深刻地反映了民辦博物館運營過程中面臨的艱難處境。首先,資金短缺是制約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最大瓶頸。民辦博物館沒有門票收入,但是運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包括藏品征集、展覽策劃、設施維護、人員工資等方面。與國有博物館相比,民辦博物館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創辦者的個人資金、社會捐贈等,難以滿足博物館日常運營和發展的需求。由于資金有限,許多民辦博物館的日常運營舉步維艱。部分民辦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多為志愿者,甚至在一些民辦博物館里,游客很難看到工作人員的身影。到了寒冷的冬天,有的民辦博物館因資金困難不得不停止供暖,只能等到開春天氣轉暖后再重新開門迎客。
其次,人才匱乏也是民辦博物館面臨的重要問題。由于資金有限,民辦博物館難以吸引和留住專業的文博人才,導致在展覽策劃、文物研究、運營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此外,民辦博物館在宣傳推廣方面也面臨困難,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對較低,難以吸引大量游客和觀眾,進一步影響了其經濟收益和社會價值的實現。
即便面臨如此困境,這些民辦博物館的創辦者和支持者們依然堅守著對文化的熱愛,令人肅然起敬。
三
民辦博物館在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豐富公眾文化生活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大盛魁文化博物館為例,這座成立僅一年的民辦博物館,承載著遠超其本身的歷史意義。大盛魁曾是清代“草原第一商號”,創造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商業奇跡,其商業版圖的宏大、經營模式的創新,無不令人驚嘆。大盛魁文化博物館通過收藏和展示與大盛魁相關的文物、資料,如莊重的圣旨、泛黃的賬本、銹跡斑斑的駝鈴、精美的商貿契約等,生動地再現了大盛魁的輝煌歷史,對于研究呼和浩特(大盛魁時代的歸化城)的歷史、旅蒙商的發展以及萬里茶道的變遷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它不僅是一個展示歷史文化的窗口,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人們能夠在參觀中感受到先輩們的智慧與勇氣,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面對生存和發展,大盛魁文化博物館積極探索創新發展之路,通過一系列舉措,在實現自我造血和發揮文化功能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研學主題與內容設計上,大盛魁研學活動圍繞多個核心主題展開。“大掌柜”主題,通過講述王相卿、張杰、史大學等創始人的創業故事,以及歷任大掌柜的經營策略,讓參與者深入了解大盛魁從康熙年間以軍中“丹門慶”小商伙形式起步,發展為總資產價值達1億兩白銀以上商業巨頭的歷程,感受其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與獨特經營智慧。“萬里茶道”主題聚焦大盛魁在萬里茶道貿易中的角色,參與者可了解其如何將茶葉、綢緞、鐵器等中國商品運往蒙古、俄國等地,又如何將當地的皮毛、牲畜等帶回國內,串聯起歐亞大陸的貿易網絡,理解商貿往來對不同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促進作用 。“民族大融合”主題借助大盛魁促進蒙漢等多民族交流融合的歷史,參與者通過參觀了解大盛魁在蒙古地區的貿易活動,包括與蒙古王公貴族、牧民的商業往來,以及其經營的商品如何滿足不同民族需求,感受民族融合的歷史進程,樹立民族團結意識。如在“大掌柜”主題課堂上,剖析大盛魁的商業模式、號規等;“民族大融合”課堂上,探討大盛魁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與歷史意義,提升參與者對知識的理解深度 。情景模擬也是特色形式,像“精明小掌柜”活動,孩子們組建小商隊,模擬大盛魁經營模式,學習做生意,鍛煉財商思維,在實踐中體會商業運營的樂趣與挑戰。如縣府街小學、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2023級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學生等,他們通過研學拓寬知識面,將課堂所學與實踐結合,提升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 。高校師生也參與其中,內蒙古師范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組織留學生、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百名師生開展研學,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加深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北疆文化的理解 。此外,還有一些社會組織、文化愛好者自發參與,滿足自身對歷史文化的探索需求。
在文創產品開發方面,大盛魁文化博物館深入挖掘大盛魁的歷史文化內涵,推出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大盛魁茶有很多種,精選優質茶,層次豐富,讓人在品味茶香的同時感受到萬里茶道的歷史厚重。大盛魁財神酒則精選當地優質糧食為原料,經過獨特的釀造工藝和時光的窖藏,酒香醇厚,讓人聯想到昔日大盛魁商隊在塞外風雪中以酒驅寒、以酒壯行的豪邁。此外,博物館還開發了大盛魁奶制品等文創產品,深受游客喜愛。這些文創產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成為游客了解和傳播大盛魁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文創產品的銷售也會為博物館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有效緩解資金壓力。
在文化活動策劃方面,大盛魁文化博物館成立了博商藝術團,通過精彩的歌舞表演,生動地展現蒙晉兩地的風土人情。在“歌游內蒙古,舞炫蒙晉情”的演出中,演員們身著華麗服飾,用精湛的表演將游客帶入那個駝鈴陣陣、商路綿延的輝煌年代。此外,博物館還設立了博商拍攝中心,為游客提供漢服、蒙古族長袍、江南艷麗旗袍等數十種特色服飾。游客可以身著傳統服飾,在古樸的博物館背景下拍照留念,定格充滿文化韻味的瞬間,仿佛穿越回了萬里茶道最繁榮的年代。這些文化活動的開展,不僅豐富了游客的參觀體驗,提高了博物館的吸引力和知名度,還通過文創收入、拍攝服務等方式增加了博物館的經濟收益。
當然在文化傳承與商業運營的平衡木上,大盛魁文化博物館與所有民辦博物館一樣每一步都走得艱辛卻堅定。它們不僅是歷史記憶的守護者,更是文化創新的探索者。
四
隨著《呼和浩特博物館之城建設總體規劃(2025 - 2035)》的正式發布,呼和浩特將全面啟動“博物館之城”建設,致力于打造一座集文化傳承、歷史展示、社會教育于一體的現代化博物館之城。這一規劃的實施,為民辦博物館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是與大專院校開展研學合作,是民辦博物館實現生存與升級的重要途徑之一。民辦博物館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獨特的展品,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直觀的學習場景。通過與大專院校合作,開展研學活動,博物館可以根據不同專業和課程需求,設計針對性的研學方案。例如,對于歷史專業的學生,可以組織他們深入研究博物館的文物和歷史資料,進行發掘模擬、歷史文獻探討和駝道情景劇等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博物館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還能吸引大量學生前來參觀學習,增加門票收入和其他相關收益。同時,與大專院校的合作也有助于提升博物館的學術研究水平,促進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開發文創產品是民辦博物館增加收入、傳播文化的有效手段。除了像大盛魁文化博物館開發的茶、酒、奶制品等文創產品外,還可以從更多角度進行創意設計。例如,根據博物館的特色展品,開發具有紀念意義的文具、飾品、家居用品等。將古老的文物圖案、歷史故事融入到現代產品設計中,使文創產品既具有實用性,又富有文化內涵。此外,還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數字化文創產品,如虛擬文物展覽、文物互動游戲等,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通過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渠道,擴大文創產品的銷售范圍,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文創產品的開發和銷售也是對博物館文化的一種傳播,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博物館所承載的歷史文化。
三是民辦博物館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資源,拓展相關聯的項目,實現多元化發展。除了像大盛魁文化博物館開展的藝術演出、拍攝服務等項目外,還可以舉辦文化講座、主題展覽、教育培訓等活動。邀請專家學者、文化名人舉辦講座,分享歷史文化知識和研究成果,吸引文化愛好者前來聆聽;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展覽,豐富博物館的展示內容,吸引更多觀眾參觀;開展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教育培訓課程,如兒童傳統文化體驗課、成人藝術培訓課等,滿足不同人群的學習需求。這些相關聯項目的拓展,不僅能夠增加博物館的收入來源,還能提升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和文化服務功能。
四是與企業合作是民辦博物館解決資金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博物館可以與企業建立多種合作模式,如贊助合作、品牌合作、聯合開發等。企業可以通過贊助博物館的展覽、活動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社會形象和知名度;博物館則可以利用企業的資金支持,改善運營條件、提升展覽質量。此外,博物館還可以與企業進行品牌合作,將博物館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企業產品中,實現互利共贏。例如,與旅游企業合作,開發以博物館為主題的旅游線路;與食品企業合作,推出具有博物館特色的食品等。通過與企業的合作,民辦博物館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支持,增強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發展動力。
五是政府在民辦博物館的生存和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給予民辦博物館資金扶持、場地支持和收藏品投入專項資金等。例如,設立民辦博物館發展專項資金,對運營良好、具有特色的民辦博物館給予資金補貼,用于藏品征集、展覽策劃、設施維護等方面;對民辦博物館實行稅收減免政策,降低其運營成本;在場地租賃、建設等方面給予優惠,幫助民辦博物館改善硬件設施。同時,政府還可以加強對民辦博物館的管理和指導,規范其運營行為,提高其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通過政府的扶持和引導,民辦博物館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文化功能,為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