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不斷長大,你會發(fā)現(xiàn):同伴對他的影響力,真的是越來越大!
同學入手奢侈文具,即便家長不同意,孩子也會偷偷拿錢去買;
同學穿了雙新款式的鞋子,孩子就會心心念念要求買一雙;
同學若說他養(yǎng)長發(fā)好看,孩子就會死命拒絕剪短發(fā);
同學追星買周邊,孩子也會跟風一起組建成“追星小分隊”
面對孩子“執(zhí)拗”行為,很多家長很困惑:這孩子,遲早要被同學給“帶歪(壞)”了!
實際上,這種現(xiàn)象背后,是典型的“群體行為傳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羊群效應(yīng)”。
青少年心理專家指出:10-15歲的孩子,大腦中負責社交感知的“鏡像神經(jīng)元”異常活躍。他們像雷達一樣捕捉同伴行為,并通過模仿快速融入集體,哪怕明知是錯的。
01
雷區(qū)3個
“羊群效應(yīng)”的跟風傳播鏈一般會歷經(jīng)以下三個階段,以“吐槽”為例:
第1階段:情緒感染——同學A吐槽作業(yè)多,同學B立刻附和;
第2階段:行為復制——同學C為合群,主動加入吐槽陣營;
第3階段:群體施壓——“不吐槽就是老師的眼線!”
映射到其他事情上,也是一樣的模式。
當家長警惕到孩子當下的行為出現(xiàn)“問題趨勢”,并想要糾正,一定要警惕3個雷區(qū),否則只會起到“反效應(yīng)”。
雷區(qū)1:貼標簽式警告
“再跟他們混,你就廢了!”
家長本意勸阻孩子與小群體保持距離,但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孩子關(guān)閉溝通渠道,轉(zhuǎn)入地下活動。
雷區(qū)2:道德綁架式說教
“爸媽辛苦賺錢,你就跟著他們學這些?”
家長本意喚醒孩子的良知,但這樣的說法反而會激發(fā)孩子逆反心理,使親子關(guān)系對立。
雷區(qū)3:粗暴切斷社交
“再跟他們混,我明天就給你轉(zhuǎn)學!”
家長本意警告孩子保持距離,但在反射在孩子身上卻會產(chǎn)生社交創(chuàng)傷,讓他們甚至選擇自暴自棄。
02
破局5招
劍橋大學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對同伴評價的敏感度顯著高于成年人。
強行切斷青少年的社交圈,等同于剝奪他們的“心理氧氣”,因為這會削弱他們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luò),增加孩子的孤獨感和心理健康風險。
家長怎么做,才能幫助孩子破除“羊群效應(yīng)”,調(diào)整孩子的價值觀?
第1招:
當孩子吐槽同學時,開啟“錄音機模式”
錯誤示范:“人家能考第一,你怎么不學學?”
正確操作:
你可以一邊忙自己的事兒,一邊聽:“嗯,后來呢?”(制造隨意的聊天氛圍);
然后進行關(guān)鍵提問:“你覺得他們這么做開心嗎?”(引導孩子思考行為本質(zhì));
臨睡前進行復盤:“你們班XX拒絕跟風那次,你還記得嗎?”(強化正面案例)。
底層邏輯:傾聽是拆解跟風心理的第一把手術(shù)刀。
第2招:
發(fā)現(xiàn)孩子模仿壞習慣,啟動“鏡像療法”
有位爸爸發(fā)現(xiàn)兒子突然滿口粗話,仔細詢問才發(fā)現(xiàn):原來孩子是跟同學鬧著玩,學會了,習慣了。
為了幫助孩子改掉這個習慣,這位爸爸制定“家庭公約”:文明用語從家庭成員做起,誰被發(fā)現(xiàn)爆粗口,誰就得往儲蓄罐投5元,月底用這筆錢做家庭基金。
實操步驟:
家長可以用手機錄制下孩子講臟話的瞬間,再找一個時間,比如晚飯后“不經(jīng)意”播放視頻,讓孩子看到自己“講臟話”的行為有多不文明、
底層邏輯:讓孩子從第三人視角看自己,羞恥感比說教管用100倍。
第3招:
孩子為合群亂花錢,改用“經(jīng)濟學戰(zhàn)術(shù)”
錯誤應(yīng)對:“你要錢就去認他們當?shù)鶍專 ?/p>
高情商策略:
家長可以試著跟孩子簽訂《零花錢對賭協(xié)議》:“每月基礎(chǔ)100元,每拒絕一次跟風消費+20元”;
可以開設(shè)“家庭銀行”:把孩子拒絕跟風獲得的獎勵金存起來,比支付相應(yīng)利息;
底層邏輯:用利益計算替代道德批判,讓孩子自己發(fā)現(xiàn)“跟風費錢又丟面”。
第4招:
孩子為跟風撒謊,實施“透明化工程”
有些孩子會為了跟風買東西,因為兜里沒錢,于是謊稱學校收費。
若發(fā)現(xiàn)這情況,家長不要立刻暴怒,“三步止損”法可能更有效,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制定花錢記賬的規(guī)定:孩子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零花錢,但需要記賬。
定期檢查賬單:在家庭會議上,孩子需要報備自己的花銷在哪里。
簽訂《誠信公約》:撒謊有懲罰,誠實有獎勵,但不能故伎重演。
底層邏輯:用制度化的嚴肅場景,打破“撒個小謊無所謂”的僥幸心理。
第5招:
孩子因不合群自卑,制造“差異化優(yōu)越”
有些孩子性格內(nèi)向,常常會因為自卑而不合群。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出他的獨有優(yōu)勢。
比如,夸孩子“全班只有你會做芒果布丁”,樹立孩子的信心;然后找機會讓孩子展示自己的特長,比如班會活動,學校組織的義賣活動,或者說運動會等契機,讓孩子利用自己的特長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展示。
底層邏輯:當孩子發(fā)現(xiàn)“獨特性能贏得尊重”,自然不再跪舔群體。
孩子的“跟風”不是洪水猛獸,而是成長必經(jīng)的試煉。
當他說“可是同學們都這樣”時,請看著他的眼睛回答:“媽媽小時候也怕被孤立,但后來發(fā)現(xiàn),真正的好朋友會尊重你的選擇。”
與其堵住外界的聲音,不如為孩子點亮一盞理性思考的燈。
我是諾媽,家有男娃,探討男娃的養(yǎng)育心得,
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干貨,一起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