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ESG組
作者|陳玉立
頭圖|視覺中國
本文是#ESG進步觀察#系列第132篇文章
本次觀察關鍵詞:關稅
當地時間4月2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重返白宮100天之際開了一場“慶功大會”,其陣營宣稱“他造就了美國史上新政府上臺最成功的100天”。
但就在同一天,特朗普卻松綁了汽車零部件關稅。特朗普簽署公告,允許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在美國組裝汽車的汽車生產商進行一定程度的補償。
這是繼部分暫緩“對等關稅”后,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又一次重大逆轉,這被外界視為是特朗普政府在日益承壓的背景下所作出的讓步。
一個更令人玩味的事實是,據財新報道,多名沃爾瑪供應商表示,沃爾瑪正在讓其中國供應商在停供近一個月后恢復供貨,而關稅成本部分由沃爾瑪承擔。
自4月2日特朗普開打“關稅戰”以來,金融市場不斷經歷動蕩和混亂,美國經濟前景持續被看衰。而作為風暴眼中的美國企業們,如今正在陷入兩難的境地。
關稅如何影響企業?
4月底,達拉斯聯儲發布了新一期德州制造業調查,數據顯示美國4月達拉斯聯儲商業活動指數為-35.8,預期為-14.1,前值為-16.3。
在調查中,德州制造業的高管們被額外問到了關稅影響相關的問題,企業高管們用“混亂”和“瘋狂”等詞匯形容由美國總統特朗普關稅行動引發的動蕩。
比如一位印刷行業的受訪者就對達拉斯聯儲表示:“關稅問題一團糟,我們現在開始看到供應商轉嫁上漲的成本,我們也不得不將其轉嫁給客戶。”另一位食品制造業的受訪者表示,“關稅及關稅不確定性正在嚴重破壞我們的供應鏈和資本支出計劃。”
一位電子制造業的高管則表示:“我們已經不得不拒絕發貨,因為客戶無法承擔關稅,這導致我們無法及時生產,最終將造成失業。”為了規避對等關稅,有電子制造企業加速向中國發運了一批訂單,且預計在關稅問題解決前,來自中國的銷售將降至零。
來自機械制造業的反饋如下:“實施增長計劃令人焦慮不安。幫助我們的員工解決溫飽問題更是難上加難。我們相信,現任政府帶領我們國家前進的方向是正確的,但實現目標的痛苦可能比最初預期的更長、更劇烈。”
總的來說,就是關稅導致的不確定性太多,導致產品需求下降。而當原材料價格上漲時,美國企業發現想要將上漲的價格轉嫁給客戶并不容易,“最極端的情況是,關稅可能導致我們破產倒閉”。
某種程度上而言,2018-2022年間的貿易戰其實是當下“關稅戰”的一輪預演,彼時特朗普對全球加征鋼鐵和鋁關稅,并拉出了一份對華加征關稅的清單。
當時波士頓咨詢集團就發布了報告指出,為規避關稅,15%美國企業將產能轉移至越南、墨西哥等國,但新建供應鏈使運營成本增加18%-25%。例如蘋果公司估算,若將10%產能遷出中國,需投入60億美元并耗時3年以上。
站在企業治理的角度看,大額關稅迫使企業替換低效供應商,但搜索新供應商的成本會削減福利。美國經濟學家吉恩·邁克爾·格羅斯曼在其論文中測算出,特朗普執行的關稅政策使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條件改善了2%,但使總貿易條件惡化了0.5%,美國福利損失為GDP 的0.3%。
還有另一項學術分析稱,當美國單邊加征的關稅率分別為15%、30%、45%、60%時,美國制造業就業增速分別為-1.586%、-2.519%、-3.106%、-3.493%,當中、美雙邊都加征上述關稅時,美國制造業就業的損失將分別上升到-3.009%、-4.237%、-4.846%和-5.187%。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美國農產品的大買家,中國是美國大豆、棉花、豬肉、奶制品等農產品行業的金主。就在4月底,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是否進口美國飼料糧和油料,不會影響中國糧食供應。《紐約郵報》、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等美媒28日報道稱,在中方發出這一表態之際,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來自中國的農產品訂單不斷被取消。
當“關稅戰”愈演愈烈之后,帶來的結果大概率是美國農場凈收入下降,農場破產數量攀升,繼而波及其他相關產業。
因此,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雖以“保護美國產業”為名,卻因忽視全球供應鏈復雜性和成本轉嫁機制,最終將導致企業成本上升、就業流失以及通脹高企。其中,中小企業成為最大受害者,大企業亦難獨善其身。
環境與社會層面的不可持續
一個事實是,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正在使供應鏈區域化加速。
在2018年開始的那次貿易戰中,企業為了規避關稅,加速將產能轉移至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區。而從中國采購核心部件,在越南、墨西哥組裝后出口美國,其中增加了中轉運輸環節,這帶來了額外的碳排放效應。
其次,越南、墨西哥在產業基礎上不像中國這樣發達,工業基礎薄弱加上產業鏈不完善,不僅難以承接高端制造業,還會造成更多的溫室氣體及其他污染物的額外排放。
關稅還會對清潔能源的發展帶來挑戰。據彭博測算,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將使進口光伏組件的價格提高約0.05-0.06美元/W,達到平均約0.29美元/W的水平,美國光伏電站建造成本因此上漲30%,家庭安裝成本增加約5000美元。
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特朗普一上任就削弱了電動車稅收抵免政策,放松燃油政策標準,這顯著抑制了市場需求。如果關稅戰持續,電動車產業鏈高度依賴的稀土材料(主要通過中國購買)將變得重金難求,這會進一步打擊美國電動車企業的發展。
反觀特朗普心心念念的鋼鐵產業,在上一輪貿易戰中給當地帶來的卻是污染氣體排放的持續上升。據外媒報道,U.S. Steel作為全美最大鋼鐵廠之一,其復產使當地PM2.5超標天數從2017年的15天增至2022年的37天,PM10單日峰值濃度從152微克/立方米升至189微克/立方米,直接導致當地哮喘發病率上升。
環境之外,關稅給美國低收入階層帶來的傷害也是巨大的。因為無論窮富,消費者總要拿出部分收入購買生活必需品,但低收入者購買此類商品的花銷占其總收入的比重高于高收入者,而這部分商品又對關稅最敏感,因此低收入家庭將面臨最沉重的打擊。據瑞銀測算,為應對關稅沖擊,零售商需提價10%-12%,這將進一步加劇貧富分化。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在實施關稅的同時將企業稅從21%降至15%,但83%的減稅紅利流向年收入超100萬美元的群體,收入最低的20%家庭實際稅負反而增加2.3%。美國前財長薩默斯認為:“這不是經濟政策,而是社會財富的暴力轉移。”
的確,通過犧牲中低收入群體利益(勞工、農民、少數族裔)換取短期政治資本,導致社會維度多重撕裂,特朗普推行關稅政策幾乎無合理之處,反而更像是一場賭局。
全球治理體系崩塌
關于特朗普為何要推關稅,當前市場有幾大觀點。
第一,目的在于補“虧空”,但不少研究機構在根據實際情形測算后發現難以實現,可能性較小;
第二,僅把關稅當一種短期工具和施壓手段,但前文已論述過關稅對美國企業的傷害,這屬于“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第三,倒逼聯儲降息、實現弱美元,但其底層邏輯依舊是將特朗普的個人政治操弄置于全球利益之上;
最后,則是想實現制造業回流,先不論企業愿不愿去到美國設廠,其中造成的長期通貨膨脹是需要美國普通人來買單的,這會引發更大的社會矛盾。
特朗普如今的所作所為,已經開始引發全球貿易治理體系崩塌。很明顯的一點是,在特朗普的一套舉措下,多邊機制已經被雙邊脅迫取代:美國迫使墨西哥、越南等國簽署“可信供應鏈協議”,要求產業鏈排除中國參與,否則面臨關稅制裁,此類雙邊脅迫取代了WTO基于規則的中立仲裁。
而由此引發的歐盟、中國等被迫以“對等關稅”反擊,會形成更具破壞力的循環,最終摧毀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有效性,世界回歸“叢林法則”。
總結來看,特朗普關稅戰的本質是民粹主義與壟斷資本結合的單邊保護主義,其影響已超越經濟范疇,演變為全球治理體系的合法性危機,這種以鄰為壑的策略不僅違背ESG原則,更將全球經濟推向“零和博弈”的深淵。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07092.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