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在武器裝備方面經歷了從極度匱乏到多路解決的艱難過程,這背后有多條渠道,也反映了那個時期的復雜局勢以及我軍的強大韌性。今天就用咱們的通俗語言聊聊,在抗日戰爭中,我軍上百萬人的龐大部隊到底從哪兒弄來那么多武器裝備。你要知道,要把上百萬人的槍支彈藥、糧食衣服搞到位,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抗戰剛開始的時候,我軍的兵力其實很少,陜北紅軍總共也就不到五萬人,加上南方的新四軍一共六七萬人。這個階段,我軍的武器主要是蔣介石那邊提供的。這是1936年西安事變之后的事,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蔣介石總算答應給點“油水”,包括步槍、機槍、迫擊炮,還有軍費和糧食。
不過說白了,蔣介石給的都是“打不起仗”的裝備。比如,紅軍一個師的經費只給6萬大洋,連蔣介石那些德械師的五分之一都不到。雖然是差點,但總比啥都沒有強。初期,我軍的基本需要還算能堅持,蔣介石這一塊供應也撐了幾年,直到皖南事變以后就徹底斷了。斷之前本來就越給越少,武器質量也越來越差,可見蔣介石沒指望我黨能派上大用場。
抗日戰爭中,除了蔣介石外,和我軍關系相對不太差的閻錫山也給了一些支持。閻錫山手里的晉綏軍掌控著全國第二大的兵工廠——太原兵工廠。別看山西地方不算大,但這個兵工廠的造槍造炮實力真不差,步槍、火炮、迫擊炮都有得造。閻錫山手里有貨,他后邊還要靠我軍抗擊日軍,所以為了自己的地盤不丟,他給我軍送了一大批武器,好讓八路軍在山西打仗更賣力些。雖然閻錫山可能沒安好心,但兵器是硬貨,我軍也沒客氣,送來就接著用。
說到山西這塊,就不得不提衛立煌這號人物。衛立煌也在山西和日軍打仗,與八路軍關系算是不錯。他當時戰斗力很強,和我軍的朱老總、彭老總都聊得來。在調任中國遠征軍之前,衛立煌把手里的一批武器裝備直接送給了八路軍,這算是實實在在幫了大忙。可以說,這種“友情援助”也是我軍武器來源的一部分。
再說到抗戰時期繳獲日軍武器這事兒。你可能在不少電視劇里看到我軍搶日軍槍炮、彈藥的畫面,但實際上,這種事兒真不容易。日本軍隊可不是傻子,他們知道八路軍最缺的就是武器和彈藥,所以對武器保管防備特別嚴格。岡村寧次甚至要求士兵打完子彈后還得把彈殼收回去,絕不給八路軍留什么好處。可以說,繳獲日軍武器難度大,基本上屬于“賠本買賣”。
到后來,我軍就靠“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比如著名的黃崖洞兵工廠,就成為我軍的命脈之一。這家兵工廠生產力還算不錯,每個月能生產三千多枚手榴彈、一千多條步槍、幾十挺機槍和不少迫擊炮彈。雖然炮彈制造能力還不夠強,但維修國民黨繳獲的迫擊炮問題不大。總之,這兵工廠支撐了我軍不少戰斗,算是“自力更生”的典范。
再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從民間收繳武器。抗戰時期,民間藏槍是司空見慣的事兒,因為國民政府不禁槍,那時候有傳言說老百姓手里藏的槍比軍隊還多。我軍通過發動群眾,從民間收來了不少漢陽造、土槍。雖然這些槍的性能比不上正規的軍用武器,但聊勝于無,用來裝備后方的民兵隊伍絕對夠用了。
最后一條渠道可能有點意思:那就是我軍居然跟日軍有過交易。到戰爭末期,局勢混亂,一些手里缺糧的日軍士兵甚至拿著自己的裝備來換吃的。而更甚的是,連一些日軍高層都開始和我黨做生意。這種情況雖然零星發生,但卻真實存在,也為我軍增加了武器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