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活化,古村新生。五一假期,孝義市高陽鎮臨水村化身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文化生態“活態展廳”,30余項呂梁非遺項目、19支隊伍齊聚明清古建群,在青磚黛瓦間演繹非遺與古村的共生敘事,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隱匿于金龍山麓的臨水古村,以“柏抱槐”千年古樹為坐標,串起五道廟、古戲臺等72處文物古跡,傳統民居改造的精品民宿“外顯古樸、內享現代”,庭院水景與非遺剪紙相映成趣,40余家文創餐飲門店沿石板路排布,形成“吃住行游購娛”一站式體驗,這里既是中國傳統村落,更是非遺活化的天然舞臺。
5月2日至4日,文水馬西鐃鼓鐃齊鳴,隊形變幻間奏出古樸粗獷之風;臨縣大秧歌角色豐富,節奏熱烈,以“歌舞傳情、丑角逗趣、農耕為魂”;柳林三交鼓子秧歌隊伍浩蕩,鼓系腰間,氣勢磅礴,踏出“自然與黃河文化”的豪放節拍;孝義旱船裝飾非遺剪紙,在古巷“水波”中搖曳,船幫彩繪與建筑磚雕圖案相映成趣,讓游客在行走間觸摸歷史肌理。
臨縣大秧歌表演者 李俊香
我和我搭檔扮演的丑角,我是老漢,她是老婆,今天玩得挺開心,讓觀眾看得也開心,讓表演有個熱點,讓這個節目更好看。
孝義旱船表演者李云琴
旱船表演的時候有雙出水、二龍出水、老八字等許多花樣,旱船是很多年的傳承了,我們要代代傳承下去。
孝義旱船表演者 李鳳蓮
希望通過這一個表演,把這個文化給傳承下去,給我們所有的人帶來美好的祝愿。
古戲臺上演皮影戲,古院落開設非遺工坊,古巷道成為巡游路徑,文化與空間深度融合,讓游客“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同時,非遺展演帶動民宿、美食、文創等產業升級,離石醋飲、柳林芝麻餅、汾陽月餅、臨縣青塘棗粽等傳統美食技藝產品熱銷,古村在活態傳承中實現“文化可觸摸、技藝能體驗、特產可帶走”。
孝義市面塑研究會會長 王鐘
今天代表我們孝義傳統文化的面塑,與文創產品相結合,把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景區打造得錦上添花,結合現代手工創新,把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全國各地。
游客 武倩如
今天到臨水村旅游,邂逅精彩的呂梁非遺表演,古風景致與貼心服務令人愉悅,家門口的旅行很有韻味。
游客 孔令珠
今天來鳳凰古城,覺得這個地方景色也不錯,還有濃濃的文化氣息,看了武術表演,傳統小吃也很不錯,街道很干凈,鄉親們也很熱情。
記者手記:
當非遺從玻璃展柜走向古村街巷,當村民從文化看客變為傳承主角,臨水古村證明,鄉村振興不是對傳統的復刻,而是讓文化根脈在現代生活中找到“生態位”,這座千年古村正以非遺為支點,撬動產業、生態、文化的全面振興,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記者/楊柳 芝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