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提出了去海歸化,然后出現了兩種奇怪的現象。一種是極端思潮的出現,他們認為去海歸化做得對。另外一種就是狗急跳墻派,當這一思維出現后然后有一部分人就急了,他們冠冕堂皇批判去海歸化的背后,全是自欺欺人的利益。大家不是傻子,無非就是他們或他們主子的兒子是海歸而已。但客觀而言,去海歸化也是不可行的,下面我們就從古到今的實例說明為什么去海歸化為什么不可行,以及古人是如何通過外來人才達到自己長治久安的目的呢?
外來人
首先,歷史上以前也出現過排斥外來人的情況。比如秦始皇贏政就曾頒布逐客書驅逐外來人才,然后秦國的運行就癱瘓了。而魏國就是典型的例子,前期魏文侯用吳起、翟璜等外來人才讓魏國逐漸強大,而到了魏武侯和魏惠王時期,他們逐漸不再重視外來人才,導致吳起投奔楚國,商鞅因得不到重用投奔秦國,最終白白錯失了魏國強大的機會,這不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嗎?任何國家不重視外來人才的后果是必然不會重視本國人才,因為他沒有發現人才的魅力。
而一個發現人才魅力的人是不會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的,比如魏國后期不僅不引用外來人才而且連本國人才都留不住。比如甘茂、張儀等人,一個幫秦國拿下鐵礦產地宜陽,讓秦國的軍事實力大幅度增強。一個是用三寸不爛之舌讓秦國利用外交優勢獲得良好的發展契機,為秦國東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魏國儼然成了戰國的人才輸送機,而且只輸送到秦國實現了人才的對口化傳送。縱觀古今,沒有一個王朝不是利用外來人才走向強盛的,這就是鐵一般的事實,不是嗎?
人才
其次,古往今來沒有一個王朝的強盛不是引領外來人才走向強盛的。為什么李廣在沙漠迷路,而衛青霍去病不迷路呢?難道因為他們的手機導航網速好嗎?當然不是,而是衛青和霍去病軍中有不少匈奴人,他們對沙漠一清二楚,因此又怎么會迷路呢?而唐太宗之所以所向披靡,就是因為唐軍中有不少突厥將領,甚至唐軍中有很多突厥騎兵,他們曾經在唐太宗征伐高句麗時所向披靡,包括民國時期,那些留學生如詹天佑、茅以升等幾乎撐死了一個時代的脊梁。
包括后來的兩彈一星的錢學森也曾以一人敵萬軍,所有的一切都說明了外來人才是不可獲取的。而那些覺得有沒有外來人才都一樣更多是一根筋,他們的心態和魏惠王一樣認為魏國人才濟濟有沒有外來人才都一樣,然后當秦國商鞅變法的時候,魏國在祖先的榮耀夜郎自大,當變法后的秦軍再次和魏國交戰后,這種傲慢帶來的后面終成不可彌補的錯事,甚至到了后來,魏國由原來的霸主變成了雞肋,任何人都敢欺負。事實上人和人是不一樣,一個領導看起來很努力但企業卻負債累累,而另外一個領導輕輕松松卻讓企業蒸蒸日上,這就是區別。
人心
最后,并非所有的外來人才都是人才,比如平原君和孟嘗君,平原君門客很多但多是酒囊飯袋,幾千年以來就出了一個毛遂,而孟嘗君則不同,前有雞鳴狗盜救自己逃出秦國,后有馮媛讓自己在薛地頗有人心。而他們歸根到底的不同就是任用人才的方式,孟嘗君因才施用,只要你有一技之長,哪怕你是雞鳴狗盜都會被重用。而平原君則不同,他更多的是沽名釣譽,凡是外來人才都會被重用,因此他的任用基本是失敗的,因為這期間不乏以外來人才身份濫竽充數的。
古代有句名言: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才猶如一塊玉,對于懂行的人來說就是一塊無價之寶,而對于不懂行的人來說就是一塊廢石頭。因此趙國有廉頗,但對于廉頗來說趙國無疑是暴殄天物。秦國可以賦予王翦以全國之力統一天下,而趙國竟然連一個相國之位都不敢給廉頗,對于劉邦來說韓信是統領三軍的大將,而對于項羽來說,韓信就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執戟郎中。或許韓信弱于項羽,但卻僅僅是弱于項羽而已,換句話來說如果項羽給韓信有鐘離昧一半的待遇,他都不會投奔劉邦。
民族
而我們回到現實,一個民族要想強大就必須重用海歸,但不是局限于身份而是才能。只能摒棄那些靠著海歸身份混吃等死或者阿諛奉承的小人,才能真的走向強大。漂亮國為什么強大呢?無他,就是因會用人才而已。只要你是人才,他可以為了留住你修改規則,為了留下你配備實驗室和科研團隊。事實上你覺得他們是因為金錢,但你忘了以他們的才能去哪里都衣食無憂。而你看不到的是他們得到了本該屬于人才的尊重,他們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一個科研人員研究出發明的成就感這是多少金錢都無法彌補的,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