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課本中,安史之亂的勝利者是大唐,但大唐真的是勝利者嗎?戰火紛飛的領土,損失殆盡的軍隊,失去民心的君主,茍延殘喘的朝廷,如果這都算贏,那輸的定義又是什么呢?一場戰爭的勝負不應該只看名義求和或者認輸,說到底這都是自欺欺人的說法,而唯一能夠判定勝負的標準就是敵我在相同人數下損失的人數。比如蘇芬戰爭,蘇聯在武器、人數雙碾壓的情況被芬蘭打出數倍傷害,難道就因為芬蘭認慫別的國家就能高看你一眼嗎?當然不是,他們只會認為你水,這也是德國對蘇聯發動戰爭的原因之一。
安史之亂
同樣,安史之亂也是如此,但我們卻有了疑問,在安史之亂中真正的勝者又是誰呢?毫無疑問最大的勝者就是節度使,安史之亂與其說是平定倒不如說是茍合,唐朝以滿足自己的虛榮為主或者說無力平定安史之亂以出賣領土與節度使達成協議,節度使名義向朝廷認慫并認君主為尊,但他們卻獲得君主和領土的所有權。因此晚唐與其說是唐朝倒不如說是另外一個翻版的春秋時期,這些節度使從職位的世襲到官員的設置都和皇帝沒有什么區別,甚至天子的實力還沒有節度使大。
比如鳳翔節度使以及后來的李克用等,安史之亂也是促成五代十國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大唐王朝失去了自己的底牌安西軍成了最大的輸家。對外不能御敵于國門之外,河西走廊等地相繼落入吐蕃和回鶻手里,對內不能解決節度使擁兵自重的問題。這時候的大唐與其說是一個王朝,不如說是以長安為中心的節度使。甚至唐朝的威望還不如尊王攘夷的齊桓公,一個小小的涇源兵就能讓大唐天子再次開啟巴蜀西游記,這難道不是很滑稽嗎?而滑稽的背后難道不是很悲哀嗎?
回紇
而除了節度使之外,收益最多的毫無疑問就是回紇了。當年唐朝請回紇出兵的條件可是以規格,兵馬劫掠洛陽、長安為條件。當然回紇也不是傻子,他們當然知道被放鴿子的可能。大家想必都知道香積寺之戰,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回紇為了試探唐朝的誠意就在長安東南城開始劫掠百姓,而唐朝不僅沒有阻止反而選擇了默許。而事后雖然在唐朝官員的斡旋下長安雖然沒有大規模劫掠,但洛陽的財富卻足以讓回紇完成這筆也要賺不賠的買賣。而唐朝請求不劫掠長安卻不是為了百姓的利益,而是害怕屠城引起洛陽百姓導向安史軍。
而最后受益的就是周邊王朝,沒有大唐帝國的牽制,他們就可以無所顧忌的發展。而唐軍失去的何止一個安西,當年張議潮光復涼州,等到他們想要去報捷時卻發現涼州與大唐的聯系已經被截斷了,最終他們繞了一大圈才回到長安。其實客觀而言,從安祿山起兵時唐朝就注定了必輸的結局,因為如果唐朝有贏面,那么安祿山也不會起兵。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安祿山,你會以幽州對抗整個大唐嗎?當時羅藝也曾這么做過,但是僅僅幾個月就敗給了李世民。而大家想過沒有,為什么會差距如此之大呢?
任人唯賢
因為唐太宗任人唯賢,因此不管文臣還是武將都人才輩出。而唐玄宗則不同,他以自己的喜好任人唯親,而歷史的規律就是大多數有能力的人都喜歡有能力的人,而大多數無能的人則喜歡阿諛奉承的小人結黨營私。因此整個大唐面對安史軍隊,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力挽狂瀾,最后還需要哥舒翰收拾爛攤子。而從投入來說,唐朝對長安、洛陽禁軍的投入是要優于安西軍的。而大唐帝國的守備軍毫無疑問也是最拉垮的,而安祿山能夠起兵的原因也是如此,只是他沒想到大唐皇帝為了自己的茍安真的會犧牲兩都的百姓。
道理很簡單,如果沒有回紇兵,那么大唐毫無疑問就是必輸局。我們要知道香積寺之戰,大唐聯軍可是以15萬人馬對10萬兵馬,即使這樣還是一度處于潰敗狀態,最終因為王忠嗣的陌刀隊才逐漸力挽狂瀾。我們看歷史喜歡站在君王的角度,而從百姓的角度來說,他們早已將大唐王朝視作叛徒,這也是安史之亂即使后期衰敗但卻并未潰敗,甚至一度斬殺大唐戰神王忠嗣,甚至連郭子儀都曾吃了苦頭。而從安史之亂開始,大唐帝國的民心其實就已經不在了,剩下的也只是茍延殘喘而已。
晚唐
也就是從安史之亂開始,皇帝旅游就成了傳統,而晚唐的朝廷終究沒有擺脫安史之亂所帶來的惡果。這也是一種極其悲哀的結局,而唐朝真實的壽命也就止步于安史之亂,因為從以后開始不僅有了節度使,更有了宦官干政,而唐朝宦官比東漢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唐滅亡的原因就如同一條條繪制而成的繩子,而所有繩子的關結則是安史之亂,甚至唐朝不僅沒有成為唯一的贏家,反而成為了唯一的輸家,甚至輸的一無所有,這樣的贏又有什么意義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