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年代,為什么需要重讀魯迅?
因為魯迅先生的文字指出了傳統中國人最欠缺的認知:正是默無聲息,導致了民族的衰亡。
一直以來,面對他人的苦難與社會的不公,太多的人總以為自己不參與政治,災難并非自己造成,自己沒有任何責任,社會任何變遷也與自己無關,自己只要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可以了,卻從沒意識到,什么都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這種情況下,沉默即贊同,一個民族,人們面對不公卻一直保持沉默,那么其后果也是這個民族所配得的,那就是“在沉默中滅亡”。
關于沉默,胡適曾借用古人的話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展現了胡適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氣節和風骨。然而“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如果只是極少數知識分子所特有的品質,而不是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共識,那么這個社會仍然沒有希望,仍然會走向衰亡。魯迅的意義正在于此,他冷峻地指出這一切給世人看,試圖讓人理解:社會的腐朽,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當雪山崩塌時,其中的每一片雪花都不是無辜的。
歷史上的災難性人禍為什么頻繁發生?僅僅是因為作惡者的無恥嗎?顯然不是!張維迎說,“大部分人禍,都是由大多數人的無知,和少數人的無恥造成的。”這種無知最大的特點,就是沉默。而魯迅的許多作品,無不是在揭露世人的這種沉默。面對受苦受難的人,魯迅“哀其不幸”,但更加“怒其不爭”。
社會敗壞的最根本原因有三個:一是沉默,二是沉默,三是沉默。
魯迅對當時中國的群眾有一個高度的概括,叫做“戲劇的看客”。他舉了一個例子說,我們不妨做個試驗,譬如你跑到大街上,你在地下吐一口痰,假如你蹲下來看這口痰,不到十分鐘,你周圍會密密麻麻擠滿一堆又一堆的人,大概都在看,看別人,同時被別人看。這是到處可以見到的現象,這就是傳統中國所特有的“看客”現象。
看客們卻只是看,看別人的紛爭,看別人的苦難,從不覺得他人的苦難也與自己有關,如果有關,那也是在看有人被砍頭時,去搶點人血饅頭。這種看客現象本質就是沉默。看客們從不為公義發聲,只會為權力喝彩。
幾乎所有生活在這種傳統社會中的人,都不同程度上感染了沉默的毒。當今這個時代,我們更加需要讀一讀魯迅,正如景凱旋所說,魯迅是民族魂,更是解毒劑。
魯迅的書,充滿了對社會的深刻洞察。對國民性的批判與反思,沒有人比魯迅更深刻。對照今天的現實來看,更覺得魯迅之偉大不在其名氣,而在其對國民性的深刻洞見。
讀魯迅的作品,不是在讀別人的事情、遙遠的事情,而是此時此地此刻的事情;魯迅筆下百年前的問題,仍然有可能成為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問題。這個曾被許多人嗤之以鼻的人,早已在100年前,就把我們讀懂、看透。讀魯迅的書就是四個字:人間清醒。
可惜,近些年魯迅的很多作品被移出了語文課本,人們對魯迅的關注越來越少了。然而,稍微了解魯迅價值的書友都知道,魯迅作品中的人物不是消失了,而是越來越多了。魯迅的作品,不是過時了,而是太超前了。丘吉爾說,我寧可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魯迅之于中國,應該不亞于莎士比亞之于英國。
沒讀過魯迅作品的人,在質疑他的光環;讀過魯迅作品的人,則嘆息人們對他的輕視。魯迅在我們這個時代不是被高估了,而是被誤解了,被窄化了。他因為過高的名氣,被高高掛起,人人皆談魯迅,卻沒多少人會真去閱讀并體會魯迅文字中內涵與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