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天,烏克蘭第一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尤利婭公開表示,在澤連斯基總統和特朗普總統第二次“親切會面”后,美烏雙方最終達成了“礦產協議”,她已經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共同簽署了《美烏重建投資基金成立協議》。
尤利婭還在社交媒體上貼出了他們倆手拿協議,面帶微笑的合影。
說到這兒,咱們有必要先解釋一下這個協議字面名稱的變化。
之前的全球各界,包括烏克蘭官方在內,都叫它“美烏礦產協議”,怎么到真正簽的時候,成了一個xx基金?
這個協議的全稱為——《烏克蘭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關于設立美國-烏克蘭重建投資基金的協定》。
是不是從字面上,看還是比較平等的,沒有特別明顯的賣國或者霸權色彩?
好了,咱們接著往下說。
協議開篇就先強調,烏克蘭對“位于其領土和領海內的自然資源擁有主權”。
然后,畫風一轉,又來了這么一句—— 相關主權的前提保障和先決目標是,“烏克蘭能夠簽訂本協議并實現本協議”。
換句話說可以理解為,如果烏克蘭不簽這個協議,所謂的烏克蘭對“位于其領土和領海內的自然資源擁有主權”也就不成立了。
協議的各項條款,就是相關權力和義務的細化規定,主要圍繞著一個叫做“烏克蘭重建投資基金”的組織展開。
這個新成立的“共管基金”雖然是美烏雙方是五五開控股,但卻凌駕于了烏克蘭的法律之上。
比如第二款規定——烏克蘭境內的關鍵資源,在充分體現兩國間平等伙伴關系的基礎上,美國享有特權開發;
第三款——烏克蘭不得援引其國內法的規定作為不履行本協議項下義務的理由”、第四款——新成立的“共管基金”不受烏克蘭政府任何稅費征收的約束;
第五款——烏克蘭政府應確保可以將烏克蘭格里夫納可自由兌換成美元。即使其面臨國際收支惡化、黃金外匯儲備減少的情況下,還要在與美國財政部“協商”后才能限制兌換。如果因特殊情況延遲付款,烏克蘭需要向“共管基金”“賠償”。
涉及到這部分的內容,幾乎通篇都是命令的口吻。比如,什么“不得”、“不可”、“需經過...”“需要”、“應該”....
而對于持有共管基金”另外50%股份的美國,卻完全沒有此類約束。相關義務寫的非常簡單且含糊。都什么“給予支持”、“幫助促進”...留下了大量發揮空間。
很明顯,這個所謂的“共管基金”名實不符。雙方的權力和義務嚴重失衡。
至于“共管基金”將如何運作,咱們復雜問題簡單化,就舉個例子。
假設美國給了烏克蘭50億美金的援助,那么這個基金的美國賬面上就有了50億的投入。未來,如果烏克蘭能賣掉100億的新礦產,就會拿出50億放到這個基金里。進而,美國每年能拿到這50億投資收益的50%(注意是收益不是本金)。
另外,據烏方聲稱,預計在最初的10年里,基金的利潤和收入不會進行分配,而是全部投資于烏克蘭的新項目或用于重建。
而至于各項條款具體的實施細則,目前還有待討論。協議中也并未明確說清楚聯合基金的收入將如何使用、受益人是誰,以及誰將控制支出和做出決策。
這個嘛,大家肯定也都懂的,最終解釋權,還是在美方手里。
尷尬的是,澤連斯基總統最關心,也是上次在白宮跟特朗普和萬斯急眼的那個議題,礦產協議的另一個核心內容——烏克蘭的安全保障問題,依舊沒有給出具體答案。
畢竟,澤連斯基想要的是一個安保條約,而人家美國最終跟他簽的仍然只是個資源開發協議。
不過,美國那邊就真能撈到多少好處嗎?
或許也未必。
烏克蘭的礦產和工業中心,幾乎都在東部地區,目前多數都被俄軍占著。
比如,烏克蘭的鈦,鋯,石墨和鋰資源均很豐富,鈦產量占全球的7%,鋰儲量排歐洲第一。
可惜的是,這些礦產資源大部分都位于頓巴斯地區(比如歐洲最大的鋰礦舍甫琴科),以及扎波羅熱,基洛沃格勒,波爾塔瓦東部。目前俄羅斯控制的大約20%的烏克蘭領土上至少分布了全烏50%的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
特別是前段時間吵吵的很熱鬧的稀土礦。烏克蘭原本稀土儲量就不算很高,前三大稀土礦還都在俄羅斯控制區。只有一個靠近白俄羅斯的日托米爾州還在基輔政權管理范圍內。但儲量規模跟前三個比,要小很多很多。
(烏克蘭礦產資源分布。紫色倒三角形狀的,代表稀土礦)
而且,就算是剩下的那部分礦產,要么是老蘇聯時代都給挖的差不多的了,要么就是還在圖紙上,短期內不太具有開發價值。
這就有必要說個大家應該都清楚這個基本常識:
一個地方“有礦”,和這個地方的礦具有開采價值是兩碼事。如果礦的開采成本比礦本身的價值還要高,那么這個礦的量再大,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咱們就說稀土。
如果看儲量排名的話,蒙古國和越南的稀土儲量也挺大,但為什么它們卻無法量產稀土?
稀土礦,幾乎全是和其他礦物伴生的。
為了提高礦產的開采價值,不管什么礦藏,都要盡量做到“一次開發,全部利用”,才有開發價值,才能夠持續下去。
開發稀土資源,對一國的工業能力和產業鏈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把礦石開采出來之后,能夠充分分離里面的鐵元素、鈮元素和稀土元素等等,讓所有的伴生礦藏都能被利用,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開采成本。
此外,很多礦區都比較偏遠,沒有成熟交通,還需要附加交通基建投入。
你看就算也擁有一定稀土儲量的美國,同樣不具備咱們的全產業鏈優勢和需求,所以開發成本特別高。自己挖,還不如直接從國外進口劃算。
那么,美國要想真從烏克蘭的礦產上撈到好處,就得先從基建和產業鏈做起,沒個幾十年,根本搞不定。
要真有這功夫,美國為啥不先把自己國內的全產業鏈給盤活了呢?
所以,這協議簽的,給人的感覺似乎有點那種——“不知道該拿啥,先隨便要點東西,贏一個吧”。
好歹,單純情緒價值這塊確實拉滿了。
不過,咱們話又說回來,雖然對美國而言,這協議短期內可能沒有特別豐厚回報,但通過這樣的一堆雙邊條款,算是鎖死了兩國未來的權益和現金流。烏克蘭人,或許也就只剩下祖祖輩輩給美利堅還恩情債了。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和改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