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場里暗紅色廢水,未經處理,被肆意排放到溝渠和田間地頭,不僅臭氣熏天,還可能給當地飲水安全帶來隱患。面對舉報,陽高縣生態環境部門稱,沒有發現……這種“開脫式”回復,不僅讓舉報人無奈和驚愕,也令震驚了網友的三觀。實際上,這已不是個案。有網帖揭露,早在3年前,山西晉能集團金光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在2021年11月被生態環境部以“廢氣直接排放,污染外環境”進行通報,后又被處罰,但這家企業依然排煙不斷遭到舉報,而陽高縣生態局人員卻對舉報人稱,“污染防治設施運行,訴求人反映的廢氣排放為水蒸氣,不是工業廢氣。”
不嚴不實,敷衍應對,監管流于形式,令企業問題依舊,這確實是在開環境監管的“倒車”,堪稱“惡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很多地方因為重視生態環境,不斷推動企業轉型升級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百姓生活富裕,居住環境生態優美,幸福指數高。 但有些地方,要么只看到當前經濟發展需要,要么存在僥幸心理,還沒有深刻領會新發展理念。
具體到陽高縣的環境監管現實來看,其背后的問題,還不僅是企業“膽大妄為”,除了“企業污染防治主體責任不落實”之“惡”,更伴隨著“部門監管流于形式,為企業非法生產大開綠燈”的監管失守之“惡”,明顯與“推動企業轉型升級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相背離。
本該扮演“守門人”角色的職能部門,卻在為企業的“長期違法生產”大開方便之門,如此也就難怪“問題依舊”了。如果做不到“以刀刃向內的決心,徹底抓好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當地生態底色著實令人堪憂。
每一個案例可能原因不一,但根源還是一些地方監管者生態觀念淡薄,只顧眼前和局部利益,缺乏長遠考慮和全局觀,沒有擔當精神,敷衍塞責,個別甚至陽奉陰違,和被監督者沆瀣一氣。 如此一來,在這些地方生態環境問題監管自然流于形式,雷聲大、雨點小,停留在紙面,并沒有落到實處。時間一長,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影響越來越大,治理成本成倍增長,老百姓怨聲載道。
更進一步,當地職能部門都對生態環境部“通報”的企業“照顧有加”,背后除了監管失職,是否還有某些不正當的利益勾連,有違“親清政商關系”的要求,也須徹查。要知道,監管部門這般集體“失語”對應的作風生態問題,或比企業違法生產帶來的環境生態破壞問題更嚴重。
而這其實也是現實警示。一些地方將環保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表面看是為了地方經濟著想,但要知道,對違規違法行為的“不作為”,最終往往會以“亂作為”收場。長遠看,這將給地方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雙輸。唯有真正依法依規,落實日常的監管職能,形成常態化治理,給企業帶去準確、健康的預期,才能實現“金山銀山”與“綠色青山”的雙豐收。
對“不作為、慢作為,不擔當、不碰硬,甚至敷衍應對、弄虛作假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加以嚴肅處理,無疑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如何把縱向的環保督察效力拓展到橫向的環保監督中來。唯有縱、橫向的監督共同發力,弄虛作假的整改,欺上瞞下的“不作為”,或才能早日“無處遁形”。
防治水污染,保護水生態環境,打好碧水保衛戰,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曾發布信息,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深入一線、深入現場,查實了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核實了一批不作為、慢作為,不擔當、不碰硬,甚至敷衍應對、弄虛作假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為發揮警示作用,切實推動問題整改,對典型案例進行集中公開通報。
堅持嚴的基調,該查處的查處,該曝光的曝光,該整改的整改,該問責的問責。連續集中通報典型案例,是發揮環保督察作用的具體舉措之一,不斷推動生態環境監管落到實處。
環保督察之后,發現問題的地方,整改不能走過場。只有將監管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呵護好綠水青山,為高質量發展打牢生態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