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家難舍
西方的母親節傳統起源于古希臘。每年的一月八日,古希臘人要向眾神之母瑞亞(英文Rhea)致敬,這天就被稱作“母親節”。17世紀中葉,母親節流傳到英國,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封齋期是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教徒的一種節期,期間禁止肉食和娛樂。
到了1876年,美國的安娜·查維斯夫人(Anna Jarvis)在禮拜堂祈禱時說:“但愿在某處、某時,會有人創立一個母親節,紀念和贊揚美國與全世界的母親?!辈榫S斯夫人逝世后,其女兒安娜立志創立母親節,實現母親心愿。
1907年5月12日,安德烈衛理教堂應安娜之邀為母親們舉行禮拜儀式。隔年,此儀式在費城舉行,并獲得維州州長的支持。1910年該州設立母親節。此后幾年,慶祝母親節運動的熱潮有增無減。1914年,美國國會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
在中國,母親節是在中國港澳臺地區流行起來之后、才進入大陸的。1988年開始,中國南方的廣州等城市開始舉辦母親節的慶?;顒?;后來逐漸在國內各地推廣開來。這種文化現象受到國內一些學者的擔憂。
他們認為,中國人身上應該流淌著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載自己的民族精神。中華兒女吮吸自己母親的文化乳汁,卻按照西方的洋方式慶祝西方的母親節,這樣荒唐的事情不能再繼續下去了。這些學者認為中國人需要自己的中華母親節。
中華母親節促進會建議把孟母生孟子的日期,即農歷的四月初二日定為“中華母親節”。也有學者建議,將女媧的誕辰日,即農歷的三月十五日定為“中華母親節”。
如去支持女媧的誕辰為中華母親節。下面,拋開母親節的問題,大家一起來分享兩個感人淚下的真實母愛故事吧。
拾荒的老婦人(圖文無關)
孩子,媽媽愧對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治安較差。一天中午,一個撿破爛的婦女,把撿來的破爛物品送到廢品收購站賣掉;然后,騎著三輪車往回走。
當經過一條無人的小巷時,小巷的拐角處猛地竄出一個歹徒來。歹徒手里拿著一把刀,抵住婦女的胸部,兇狠地命令婦女將身上的錢全部交出來。
婦女嚇傻了,站在那兒一動不動。歹徒便開始搜身,他從婦女的衣袋里搜出一個塑料袋,塑料袋里包著一沓鈔票。歹徒拿著那沓鈔票,轉身就走。這時,那位婦女反應過來,立即撲上前去,劈手奪下了塑料袋。
歹徒用刀對著婦女,作勢捅她,威脅她放手。婦女卻雙手緊緊攥住錢袋子,死活不松手。婦女一面死死地護住袋子,一面拼命呼救。呼救聲驚動了小巷子里的居民;人們聞聲趕來,合力逮住了歹徒。
眾人押著歹徒攙著婦女走進了附近的派出所。審訊時,歹徒對搶劫一事供認不諱。那位婦女站在那兒直打哆嗦,臉上冷汗直冒。民警便安慰她:“你不必害怕。”
婦女回答說:“我好疼啊,我的手指頭都被他掰斷了?!闭f著抬起右手;人們這才發現,她右手的食指軟綿綿的耷拉著。
寧可手指被掰斷也不松手放掉錢袋子,可見那錢袋的數目和分量。民警便打開那包著鈔票的塑料袋。頓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那袋子里總共只有8塊5毛錢,全是一毛和兩毛的零鈔!
為了8塊5毛錢,一個斷了手指,一個淪為了罪犯,真是太不值得了。一時,小城嘩然。民警迷惘了: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這位婦女,使她能在折斷手指的劇痛中仍不放下這區區的8塊5毛錢呢?
他決定探個究竟。將婦女送進醫院治療以后,他就尾隨在婦女的身后,以期找到問題的答案。但令人驚訝的是,婦女走出醫院后不久,在一個水果攤上挑起了水果,而且挑得那么認真。她用8塊5毛錢買了一個梨子、一個蘋果、一個橘子、一個香蕉、一節甘蔗、一枚草莓。凡是水果攤兒上有的水果,她每樣都挑一個、直到將8塊5毛錢花得一分不剩。
拾荒的老婦人(圖文無關)
民警吃驚地張大了嘴巴:難道不惜犧牲一根手指才保住的8塊5毛錢,竟是為了買一點水果嘗嘗?……
婦女提了一袋子水果,徑直出了城,來到郊外的公墓。民警發現,婦女走到一個僻靜處,那里有一座新墓。婦女在新墓前佇立良久,臉上似乎有了欣慰的笑意。然后將袋子倚著墓碑,喃喃自語:“兒啊,媽媽對不起你。媽沒本事,沒辦法治好你的病,讓你剛13歲時就早早離開了人世。
“還記得嗎?你臨去的時候,媽問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說:我從來沒吃過完好的水果,要是能吃一個好水果該多好呀。
“媽愧對你呀,竟連你最后的愿望都不能滿足,為了給你治病,家里已經連買一個水果的錢都沒有了。
“但是,孩子,到昨日,媽媽最后將為你治病借下的債都還清了。媽這天又掙了8塊5毛錢。孩子,媽能夠買到水果了。
“你看,有橘子、有梨、有蘋果,還有香蕉……都是好的。都是媽花錢給你買的、完好的水果,一點都沒爛,媽一個一個仔細挑過的,你吃吧,孩子,你嘗嘗吧……”
不行,寫到此處,我早已淚流滿面、寫不下去了……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是聽北方某地的一個民警親口講的。
一個母親討米供兒上學的故事
這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特困家庭,兒子剛上小學,父親就去世了。娘兒倆相互攙扶著,用一堆黃土輕輕送走了父親。母親沒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著兒子。
那時村里沒通電,兒子每晚都在油燈下書聲朗朗、寫寫畫畫;母親拿著針線,輕輕、細細地將母愛密密縫進兒子的衣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一張張獎狀覆蓋了兩面斑駁陸離的土墻時,兒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長。
望著高出自己半頭的兒子,母親眼角的皺紋張滿了笑意。當滿山的樹木泛出秋意時,兒子考上了縣重點一中。
老婦人(圖文無關)
但母親卻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干不了農活,有時連飯都吃不飽。那時的一中,學生每月都得要帶30斤米交給食堂。兒知道母親拿不出,便說:“娘,我要退學,幫你干農活。”
母親摸著兒的頭,疼愛地說:“你有這份心,娘打心眼兒里高興,但書是非讀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養你。你先到學校報名,我隨后就送米去。”
兒固執地說不;母親說快去。兒還是說不;母親揮起粗糙的巴掌,結實地甩在兒臉上。這是16歲的兒第一次挨打……
兒終于上學去了。沒多久,縣一中的大食堂迎來了姍姍來遲的母親。她一瘸一拐地挪進門,氣喘吁吁地從肩上卸下一袋米。負責掌秤登記的熊師傅打開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頭就鎖緊了,說:“你們這些做家長的,總喜歡占點小便宜。你看看,這里面有早稻、中稻、晚稻,還有細米,簡直把我們食堂當雜米桶了。”
這位母親臊紅了臉,連說對不起。熊師傅見狀,沒再說什么,收了。母親又掏出一個小布包,說:“大師傅,這是5元錢,我兒子這月生活費,麻煩轉給他。”
熊師傅接手里搖了搖,里面硬幣丁丁當當。他開玩笑說:“怎么,你是在街上賣茶葉蛋的?”母親臉又紅了,支吾著道謝,一瘸一拐走了。
又一個月初,這位母親背著一袋米走進食堂。熊師傅照例開袋看米,還是雜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沒給這位母親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頓地對她說:“不管什么米,我們都收。但品種要分開,千萬不能混在一起,否則沒法煮,煮出的飯也是夾生的。下次還這樣,我就不收了?!?/p>
母親有些惶恐地請求道:“大師傅,我家的米都是這樣的,怎么辦?”熊師傅哭笑不得,反問道:“你家一畝田能種出百樣米?真好笑?!?/p>
母親不敢吱聲,熊師傅也不再理她。第三個月初,母親又來了。熊師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幾乎失去理智的語氣,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說你這個做媽的,怎么頑固不化呀?咋還是雜色米呢?今天呀,你是怎么背來的,還是怎樣背回去!”
老婦人(圖文無關)
母親似乎早有預料,雙膝一彎,跪在熊師傅面前,兩行熱淚順著凹陷無神的眼眶涌出:“大師傅,我跟您實說了吧,這米是我討……討飯得來的?。 ?/p>
熊師傅始料未及、大吃一驚,眼睛瞪得溜圓,半晌說不出話來。母親坐在地上,挽起褲腿,露出一雙僵硬變形的腿,腫大成梭形……母親抹了一把淚,說:“我得了晚期風濕病,連走路都困難,更甭說種田了。兒子懂事,要退學幫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學?!?/p>
她說,她一直瞞著鄉親,更怕兒知道傷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著空米袋,拄著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討飯,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進村。她將討來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學?!?/p>
母親絮絮叨叨地說著,熊師傅早已潸然淚下。他扶起母親,說:“好媽媽啊,我馬上去告訴校長,要學校給你家捐款?!?/p>
母親慌不迭地搖著手,說:“別、別,如果兒子知道娘討飯供他上學,就毀了他的自尊心。影響他讀書可不好。大師傅的好意我領了,求你為我保密,切記切記!”
校長最終知道了這件事,不動聲色,以特困生的名義減免了兒子三年的學費與生活費。三年后,兒子以627分成績考進清華大學。
歡送畢業生那天,縣一中鑼鼓喧天。校長特意將母親的兒子請上主席臺。此生納悶:考了高分的同學有好幾個,為什么單單請我上臺呢?更令人奇怪的是,臺上還堆著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
此時,熊師傅上臺講了母親討米供兒上學的故事,臺下鴉雀無聲。校長指著三只蛇皮袋,情緒激昂地說:“這就是故事中的母親討得的三袋米,這是世上用金錢買不到的糧食。下面有請這位偉大的母親上臺?!?/p>
兒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見熊師傅扶著母親正一步一步往臺上挪。我們不知兒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給他的那份震動絕不亞于驚濤駭浪。于是,人間最溫暖的一幕親情上演了。
母子倆對視著,母親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綹兒有些花白的頭發散亂地搭在額前。兒子猛撲上前,摟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后注:
故事來自網絡,如去做了文字處理,向各個原作者致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