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菲聯合舉行的“肩并肩2025”大規模軍事演習還在繼續,這場軍演的規模空前,不但有美菲兩國的軍事人員參加,而且還拉攏了日本、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等其他6個國家派兵參與。
這場軍演舉行的地點,還特意放在了巴士海峽一帶。而巴士海峽這一區域的地理位置相當敏感,是解放軍南部戰區海空軍進出南海的咽喉要道。而且,巴士海峽與臺島相鄰,美菲將軍演的地點重點放在這里,不排除是想威懾南海的同時也震懾臺海,達到雙管齊下的目的。
而另外一點需要我們提高警惕的,是美軍這邊對于今年的美菲軍面軍聯合軍演尤為重視,這場軍演在4月21日開打后,美軍“尼米茲”號航母打擊群當天馬上就從關島出發,目標直沖巴士海峽,明顯是要趕過來配合已經在巴士海峽區域演習的美菲軍隊實施更大的威懾。但從5月2日開始,“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打擊群就不斷南下,朝著黃巖島及菲律賓呂宋島西部的相關海域沖過來。
5月3日和4日,美國太平洋艦隊和印太司令部先后發布了“尼米茲”號航母打擊群在南海的活動視頻,在美軍方公布的視頻和照片中顯示,該航母打擊權證位于黃巖島周邊相關海域組織高強度的晝夜訓練,包括了編隊配合演訓以及艦載機的高強度起降訓練。這也代表著美國航母打擊群在黃巖島一帶相關海域的軍事行動已經“具象化。
圖源:牧星觀海天
而菲律賓媒體5月5日發布最新消息,表明美軍“尼米茲”號航母打擊群多艘支援艦艇和主力戰艦,在經過黃巖島一帶的各種高強度軍事訓練后,突然進入了菲律賓蘇比克灣的美軍軍港。而蘇比克灣距離中國黃巖島的距離不到300公里,可以說是近在咫尺。 因此我們可以推測,美軍“尼米茲”號航母打擊群以及其他多艘主力作戰艦艇,在結束巴士海峽一帶的軍演后,并沒有急著完全撤出南海以及周邊區域,而是在黃巖島以東的菲律賓呂宋島蘇比克灣快速集結。這一突發的異動,一定程度上可能也表明了美軍將在未來幾天內在黃巖島以東的相關海域舉行另外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接下來的南海局勢或因此生變!
另外,筆者還注意到了美菲這次聯合軍演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4月26日當天,有外媒曝光稱:美海軍陸戰隊的海軍打擊導彈無人發射車,已經在這場演習中部署到了巴士海峽中間的菲律賓巴丹群島。這是一款美軍裝備的陸基反艦導彈,打擊射程雖然只有180~200公里,但由于巴丹群島位于巴士海峽正中間,是該海峽的咽喉要道。因此,一旦美菲方面真的將類似的陸基反艦導彈長期部署在巴丹群島,那么隨時都可以封鎖巴士海峽。一旦真的爆發某些沖突,那么我方的航母、驅逐艦、護衛艦等海上艦艇想要通過巴士海峽,必將面臨著該款導彈極大的威脅,這一點是我們不得不重視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海警前幾天也公開表明,剛剛在4月30日當天,中方海警就派出了多艘艦船,前往黃巖島領海及周邊區域開展執法巡查。中國海警這一動作,也是向外界宣示黃巖島主權,更是向美菲雙方表明中方海警時刻準備著,將堅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另外,解放軍山東號航空母艦打擊群、055萬噸大驅、052系列驅逐艦等等海軍力量,在美菲軍演期間也同樣被發現在南海、菲律賓海等相關海域活動,對相關局勢實施應對。
這就說明了,菲律賓聯合美國集結軍力在南海挑釁威懾,中方無論是海警部門還是解放軍海空軍部隊,對此都是高度重視的,而且擁有絕對的應對之策,不會任由他們胡來。而且,解放軍海空軍力量以及海警戰艦這段時間分別在南海開展行動,也是要以此向外界表明我們對南海盡在掌握!
說實話,菲律賓在最近這次的美菲聯合軍演中表現得非常積極,其目的就是要將美國更多引入進來南海,為其在南海的非法行動背書撐腰。而另一方面,菲律賓最近這一個月以來,多次派出艦艇以及海岸警衛隊的人員侵闖中國的黃巖島海域,甚至還直接派人強行侵闖登上中國鐵線礁。考慮到菲律賓中期選舉在即,菲律賓最近這段時間在南海的各種各樣挑釁,其目的恐怕就是要轉移菲律賓國內的矛盾,為馬科斯在中期選舉前博得更多支持率做準備。
因為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之前被引渡到海牙,導致菲律賓國內大量杜特爾特的支持者開始坐不住,一直在開展各種行動反對馬科斯。可以說馬科斯政府當下是比較被動的,因此才會有意將矛盾引入中菲之間,甚至妄圖將矛盾導向中美之間的對抗,從而給馬科斯政府在菲律賓國內的被動解套。不過,菲律賓多次在南海的一系列挑釁動作,無一例外都被中方海警的依法行動有力反制,菲律賓在南海的各種非法圖謀再次落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