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韓厥 生卒年不詳,姬姓,韓氏,名厥,因其謚號獻,故亦稱韓獻子。他是韓武子韓萬的玄孫,韓賕伯的曾孫,韓定伯韓簡的孫子,韓輿(亦稱韓子輿)之子,春秋中期晉國卿大夫。
韓厥始為晉國趙氏家臣,后位列八卿之一,至晉悼公時,升任晉國執政,戰國時期韓國的先祖。公元前573年,晉悼公重組四軍八卿,破格提拔鐵面無私的韓厥為執政大夫兼中軍元帥。韓厥迎來人生事業的巔峰,成為晉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正卿,在政壇混跡近40年之久的韓厥印證趙盾昔日的預言。一生侍奉晉靈公、晉成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五朝,是位優秀而穩健的政治家,公忠體國的賢臣,英勇善戰的驍將。公元前589年,他被擢升為正卿,獲得了統率新中軍的大權。
對于晉國大臣趙盾,韓厥心存感激之情。如果年少時沒有他的收養,他不可能在仕途上一帆風順。因而,當晉景公十七年,趙氏家族發生內亂,政敵屠岸賈乘機落井下石之際,韓厥與程嬰、公孫柞臼極力營救趙氏孤兒。他們的動人事跡,至今為人們所傳唱。自公元前573年接替欒書執掌國政,直到8后退休,韓厥積極協助晉悼公復興霸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有詩贊揚說:“翩翩豐度,溫乎可親,羽儀王國,委蛇佩紳。叔向為友,趙武同寅,聘于吾魯,尊崇上賓。晉八卿中,有大臣風者,惟獻子其人。
2、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 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一說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淮陰侯,兵家四圣之一,漢初三杰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為“兵仙”、“神帥”。“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有關于他的典故。
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梁、項羽,未得到任用。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經蕭何保為大將,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劉邦兵敗于彭城后,韓信先破楚軍于京、索之間,后平定魏國。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劉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戰擊敗趙國,派人降服燕國。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奇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劉邦成皋兵敗奪其精兵后,奉命攻打齊國,并于濰水全殲龍且二十萬楚軍。韓信攻打楚國,項羽與劉邦簽訂鴻溝協議。劉邦聽從張良、陳平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失敗。漢五年,帶兵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項羽死后解除兵權,徙為楚王, 因人誣告貶為淮陰侯。呂后與蕭何合謀,誘殺于長樂宮鐘室,夷滅三族。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聯合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并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國破,謀臣亡。”誠是龍椅上的孤家寡人常玩的游戲,而自食其果者的“大風之歌”,更是一代戰神的悲劇性終局,成為一曲久久徘徊的蒼涼挽歌,即便干載之下,猶然讓人為之感喟不已。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其題為《準陰侯廟》的詩作中感嘆道: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寶嘆良弓。遂令后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3、韓遂是東漢末年割據涼州的軍閥,活躍于公元184年至215年間,是西涼地區最具影響力的軍閥之一。
韓遂原名韓約,字文約,涼州金城(今甘肅蘭州)人。他早年曾為東漢官員,后因被羌胡首領北宮伯玉、李文侯等人劫持而被迫加入叛軍,并改名為韓遂。中平二年(185年),韓遂與邊章等率數萬騎兵攻打三輔地區,威脅到東漢朝廷的安全。此后,韓遂逐漸壯大勢力,擁兵十余萬,成為涼州最強大的軍閥。
盡管韓遂在涼州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影響力,但他似乎缺乏逐鹿天下的雄心壯志。他多次與馬騰、馬超等勢力合作又反目成仇,最終在211年的潼關之戰中被曹操用離間計擊敗。戰后,韓遂逃回涼州,在羌、氐部落中流竄多年,最終于215年去世(一說被部下殺害)。
總的來說,韓遂雖然在亂世中割據一方長達三十多年,但他的野心和志向相對有限,更多地滿足于在涼州做“土皇帝”,未能在更大的舞臺上有所作為。
4、韓當(?-226年) 字義公。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吳名將。
韓當長于弓箭、騎術并且膂力過人。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代,隨從其征伐四方,功勛卓著,對江東基業的逐漸穩固和吳國的建立有著重要影響,被陳壽盛贊為“江表之虎臣”。官至昭武將軍、冠軍太守,加都督稱號,封爵石城侯。黃武五年(226年)去世。
東漢自桓、靈以降,敗亡之兆已著,于是,豪強蜂起割據,“大者連郡國,中者嬰城邑,小者聚阡陌”。在這干戈擾攘、戰亂不息、生靈涂炭的年代,有多少英雄豪杰從草莽中脫穎而出。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南)人韓當,也在風云際會中成為孫吳的開國功臣。幼習弓馬,臂力過人,很得孫堅的賞識,隨著孫堅東征西討,多次身歷險境奮力拼殺,被任命為別部司馬。孫策東渡長江后,韓當隨之征討江東三郡,先敗劉勛,再破黃祖,皆有戰功,然后回師攻打鄱陽,山越無不畏服。赤壁一戰,時任中郎將的韓當,與周瑜等人一起大敗曹軍。公元219年10月,他與呂蒙偷襲南郡(今湖北公安)、全據荊州,以軍功左遷為偏將軍,兼任永昌太守。在其后的宜都之戰中,韓當與陸遜、朱然等人同心奮戰,大敗蜀軍于涿鄉,于是晉位威烈將軍,爵封都亭侯。當曹魏大將曹真南下進攻南郡時,他率軍同心固守,力保城池不失,從而保全了孫吳的東南地區。黃武二年(公元223年),頗受孫權賞識的韓當,由都亭侯晉爵石城侯,官任昭武將軍兼冠軍(今河南鄧縣)太守,加都督之號。同年,韓當率領敢死隊進軍丹陽,討伐叛軍,很快平定了該地的叛亂,不久病死,其子韓綜襲爵石城侯。
5、韓果(514~572年) 本姓出大汗氏,字阿六拔,代郡武川(內蒙古武川縣)人,鮮卑族。北魏到北周將領。勇猛威武,善于騎射。
初隨賀拔岳征戰關中,平定萬俟丑奴起義,授宣威將軍、子都督。追隨夏州刺史宇文泰,平定侯莫陳悅叛亂,迎接孝武帝西遷,升任都督、邯鄲縣男。西魏建立后,遷通直散騎常侍、石城縣公。大統三年(537年),從擒竇泰、收弘農、攻洛陽、破沙苑,參加河橋之戰和邙山之戰,屢立戰功,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朔安宜州刺史,封褒中郡公。北周建立后,拜柱國大將軍、太子少師、寧州刺史。建德初年(572年),去世,追贈大將軍、太保、朔州刺史。
6、韓軌(?-554年),字百年,太安狄那(今山西省壽陽縣)人。北魏到北齊時期將領。
少有大志,生性深沉。妹妹韓智輝嫁給晉州刺史高歡后,授都督。參加信都起兵,擊破爾朱氏勢力,屢立功勛,封安德郡公,拜泰州刺史,頗有政績。出任瀛州刺史,因貪財而罷官。起復后,歷位中書令、司徒公。
韓思忠長壽元年隸武威道行軍大總管,重收安西,拜碎葉鎮守使。二年吐蕃與西突厥聯兵反攻,他督軍血戰,大破敵軍萬余人。后轉朔方軍副大總管,統兵守石嶺要塞。
北齊建立后,進封安德郡王,累遷大司馬。天保五年(554),隨從文宣帝征討柔然,卒于軍中,獲贈假黃鉞、太宰、太師,謚號肅武,配享文襄帝廟庭。
7、韓茂,字元興,是北魏時期的著名將領。
韓茂出生于安定安武(今甘肅慶陽市鎮原縣),自少年起便以身體健壯、臂力過人、騎射技藝精湛聞名。他跟隨魏明元帝征伐丁零翟猛部時,手執旗幟,英勇無比,深受明元帝賞識,被封為虎賁中郎將。后隨世祖討赫連昌、平涼州等戰役中屢立戰功,官至尚書令、侍中、征南大將軍。韓茂性格沉毅篤實,雖無文才,但每論議合理,善于安撫部隊,勇冠當世,為朝廷所稱道。456年去世,追贈涇州刺史、安定王,謚號桓王。
8、韓擒虎(538年—592年12月26日) 原名韓擒豹,字子通,河南東垣(今河南新安縣)人。隋朝名將,北周驃騎大將軍韓雄之子。
容儀魁偉,頗有膽略,愛好讀書。初仕北周時,任都督、合州刺史,封新義郡公,隨軍平定北齊,屢次挫拜陳國進攻。開皇元年(581年),任廬州總管,鎮守江北要地廬江,作好滅陳準備。開皇八年(588年),作為先鋒將軍攻打陳國,率兵夜渡長江,襲占采石,攻克姑孰,進軍新林,攻破朱雀門,占領建康城,俘虜陳后主陳叔寶。功勛卓著,進位上柱國、大將軍,封壽光縣公。后以行軍總管屯兵金城,防御突厥,拜涼州總管。
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十月,在妥善處理了因王朝更替而導致的種種問題之后,50多萬隋軍在楊廣的節度下,發動了全面的攻勢。陳后主及其弄臣心目中固若金湯的長江天塹,卻是平陳先鋒韓擒虎眼中的小溝,采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姑孰(今安徽當涂)新林(4南京西南)等城池隨之紛然倒下。在降將樊巡、魯世真等的引導下,韓擒虎親率500精騎奇襲金陵(今江蘇南京),而此時此刻的陳后主仍在《玉樹后庭花》的樂曲聲中嬉戲宴樂、神魂顛倒。當無地自容的陳叔寶被從景陽宮的那口枯井中吊上來的時候,宣告了陳朝的壽終正寢。也就在這一戰役中,韓擒虎的軍事才干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施展,誠如隋文帝在詔書中所說:平定江南,是韓擒虎與賀若粥二人之力。生逢其時的韓擒虎,成了時代和歷史的寵兒。
隋開皇十二年(592年)去世,年五十五歲。
9、韓思忠(生卒年不詳),武周時期碎葉鎮守使。
長壽元年(692年),韓思忠任武威道行軍大總管,重收安西四鎮,拜碎葉鎮守使。長壽二年(693年),吐蕃與西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聯兵反攻,韓思忠督軍血戰,破泥孰俟斤等兵萬余人,繼而攻陷吐蕃泥熟沒斯城。
長安元年(701年),轉朔方軍副大總管,統兵守石嶺要塞。隸朔方軍大總魏元忠麾下。長安二年(702年),朔方軍元帥魏元忠討突厥失利,歸罪于副將韓思忠,奏請以敗軍之罪誅之。殿中侍御史王晙竭力為韓思忠辯解,韓思忠才免于一死。
10、韓重赟(?—974年),字號不詳,磁州武安縣(今河北省武安縣)人。后周到北宋初年名將,“陳橋兵變”功臣。
年少從軍,隸屬于樞密使郭威帳下。后周建立,補任左班殿直副都知。周世宗即位,參加“高平之戰”、從征南唐,授虔州刺史。參與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黃袍加身,授永州防御使。從征昭義軍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授寧江軍(夔州)節度使。杯酒釋兵權后,出任殿前都指揮使、義成軍(滑州)節度使,成為殿前司長官。參與擴建皇城、督修河堤,出為彰德軍(相州)節度使。跟隨宋太祖親征北漢,大敗契丹援軍。
開寶七年(974年),去世,獲贈侍中。
11、韓令坤(923年-968年5月2日) 字德順。磁州武安縣(今河北省磁縣)人。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將領。
韓令坤最初隸屬后漢重臣郭威(后周太祖)帳下。后周建立后,為鐵騎散員都虞候、控鶴右第一軍都校等。后周世宗即位,升至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定武節度使。顯德二年(955年)至顯德五年(958年)間,參與淮南之戰,先在正陽大破南唐,后攻取揚州、泰州,屢立戰功,累加鎮安節度使。顯德六年(959年),受命疏通陳潁漕運。又隨世宗北征遼國,奉命守衛霸州。宋朝建立后,移鎮天平軍,加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同平章事,成為禁軍統帥。宋太祖親征昭義鎮李筠之亂時,他率兵駐屯河陽,后從討淮南叛藩李重進。次年返京議功,被解除禁軍兵權,出任成德節度使,封南陽郡公。他鎮守常山七年,使北疆安寧。
乾德六年(968年),韓令坤去世,年四十六歲。追封南康郡王。他鎮守常山7年,維護了北方邊境的安寧。因此,當趙胤得知其病逝的消息后,深感悼惜,親自身穿喪服為其發喪,并任命其子韓慶朝為閑廄使、韓慶雄為閑廄副使。
12、韓德讓(941年~1011年4月11日),字致堯,契丹名興寧·姚哥,后獲賜姓名“耶律隆運”,薊州玉田人,遼朝(契丹國)重臣。
韓德讓的祖父韓知古、父親韓匡嗣均為遼朝重要漢官,韓德讓在遼景宗即位后憑門蔭入仕,起家東頭供奉官,權知上京、南京事,封昌黎郡開國公。在高梁河之戰期間參與擊退宋軍,轉任遼興軍節度使、南院樞密使。乾亨四年(982年),景宗駕崩,韓德讓與耶律斜軫同受顧命,輔佐遼圣宗耶律隆緒,兼任政事令,深得臨朝稱制的承天太后蕭綽的器重與寵幸。統和四年(986年),參與擊退第二次北伐的宋軍,因功晉封楚國公。統和七年(989年),晉封楚國王,后又兼任北府宰相、北院樞密使,統和十七年(999年),拜大丞相,改封齊國王,位極人臣。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參與南征,與宋締結澶淵之盟,班師時獲賜國姓耶律,改封晉國王。統和二十八年(1010年),獲賜名“隆運”,成為圣宗義兄,位在親王之上。
統和二十九年(1011年),韓德讓在從高麗班師途中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圣宗追贈韓德讓為尚書令,賜謚文忠,陪葬于乾陵之側。
13、韓世忠(1090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 字良臣,自號清涼居士。延安(今陜西省綏德縣)人,南宋名將、詞人,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
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十八歲時應募從軍。他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金國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又在平定各地叛亂中作出重大貢獻。韓世忠為人耿直,不肯依附權臣秦檜,曾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史稱其“固將帥中社稷臣也”。累遷至鎮南、武安、寧國三鎮節度使,封爵咸安郡王。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韓世忠逝世,年六十三。追贈太師、通義郡王。宋孝宗時追封蘄王,位列七王之一。淳熙三年(1176年),謚號“忠武”。后配饗宋高宗廟廷。宋理宗時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明清時期更配享歷代帝王廟。今有詞作《臨江仙》、《南鄉子》等傳世。
14、韓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北宋名臣、軍事家。
韓琦一生,歷經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親身經歷和參加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抵御西夏、慶歷新政等。
宋仁宗時,他與范仲淹率軍防御西夏,朝廷倚為長城。二人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稱“韓范”。當時,邊疆傳頌一首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明朝韓姓的將軍? 主公明鑒,明朝韓姓的將軍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當屬韓政與韓觀二人。
15、韓政,睢州(今河南睢縣)人,明朝開國將領。他早年曾聚兵保鄉里,擔任元帥,后率部歸附朱元璋,數隨征伐,屢立戰功。韓政隨徐達平定張士誠,又隨其北伐,逼降梁城守將,分兵扼守黃河,斷絕山東援軍,使得大軍順利攻取益都、濟寧、濟南。他又隨破東平,戰績突出。明朝建國后,韓政又隨李文忠北伐大元,鎮守河北,安撫流民,為明王朝初期邊境的穩定作出了貢獻。洪武三年(1370年),韓政被封為東平侯。洪武十一年(1378年),韓政病逝,明太祖親臨喪禮,追封他為鄆國公。
16、韓觀,字彥賓,鳳陽虹縣(今安徽泗縣)人,明朝前期將領,高陽忠壯侯韓成之子。韓觀于洪武時期,先以舍人宿衛,為朱元璋所愛,授桂林右衛指揮僉事。他多次鎮壓廣西少數民族起義,先后晉升為廣西都指揮使、都督同知。在軍隊中,韓觀有勇氣和謀略,他性格兇狠,該殺該罰的毫不寬容,他令下如山,沒有人敢違犯。因此,將士們害怕韓觀的法令,爭相拼死殺敵,使得韓觀在鎮壓蠻人起義中取得了顯著的戰績。永樂十二年(1414年),韓觀去世。
此二人皆為明朝杰出的韓姓將軍,不知主公對哪位更感興趣呢?我們不妨再聊聊他們的具體事跡吧。
17、貴州韓家九子十將軍
是指元末明初名將韓成的后代,以下是關于他們的詳細介紹:
一、家族背景
韓成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將領,在鄱陽湖大戰中為朱元璋犧牲,其英勇事跡為后世所傳頌。
韓成之子韓錦虎,因父親之功被招為駙馬,后來生有九子一女,這十人皆成為將軍,因此有“九子十將軍”的美稱。
二、九子十將軍簡介
?大將軍韓福?:字朝東,加封盧州鎮協,任事鎮候,后落業于四川盧州徒灘口大十字。
?二將軍韓祿?:字朝南,加封鎮協鎮守云南松冒,后落業于云南衢慶府南城。
?三將軍韓壽?:字朝西,加封鎮協鎮守威寧府邊廷,后落業于威寧府本城。
?四將軍韓喜?:字朝北,加封鎮協鎮守夷地,后落業于普安州。
?五將軍韓道?:字朝陽,是韓成之孫、韓錦虎之子。他隨傅友德南征,幫助平定了云貴地區,并參與了七星關的長期鎮守任務。韓道在鎮守周驛站(現貴州省畢節市楊家灣鎮)時,成為入黔始祖,其后裔在楊家灣世代居住。
?其余將軍?:除了上述五位將軍外,還有四位將軍和一位女將軍(具體名字和事跡在歷史記載中可能并不詳盡),他們同樣為明朝的邊疆穩定做出了貢獻。
三、歷史貢獻與影響
?邊疆穩定?:九子十將軍在明朝初期,分別鎮守于云南、四川、貴州等地,為明朝的邊疆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家族繁衍?:韓道作為入黔始祖,其后裔在貴州地區繁衍生息,成為畢節地區的大家族。
?文化傳承?:九子十將軍的事跡在貴州地區廣為流傳,成為當地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
總的來說,貴州韓家九子十將軍是明朝初期的重要將領,他們的事跡和貢獻在貴州地區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資料來自《中華韓氏通鑒》及有關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