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之美,離不開紋樣的修飾。
不同的文化,亦有自己的紋樣特色。如西方的紋章,東方的紋樣,都凝煉著不同文化的審美品位和美好意愿。瑞獸祥禽,花草藤蔓,皆來自于自然,取材于生活,最終因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成為文化審美的標志。
就如同中式紋理中最常見的如意紋,便是來自于對吉祥平安的美好期待。
但在中國其他傳統紋理中,如意紋樣是個比較特殊的存在。類似于祥云雷紋,藤蔓花卉或是瑞獸珍禽演化而來的紋理,原型多取材于自然,而如意的原型確是對特殊造物的模仿。
所謂如意,在歷史上比較普遍的認識,就是如今的“不求人”。這是一種瘙癢用器具,如今多用竹木制作,模擬成手指形狀,用于對背上手指難以觸及的癢處進行抓撓。古人亦稱之為瘙杖。
這么解釋似乎有俗,但由于他在古人的生活中相當實用因此備受各個階層的喜愛,即可點綴煙火之室,又可居廟堂之高,久而久之雅俗之稱皆有,但最終還是雅俗共賞,又吉祥美好的“如意”之稱勝出。
而其材質也由于使用的階層不同而不同。尋常人家所用的一般就是造型簡約而注重實用價值的竹木如意;文人雅士則多好以骨、角或是陶瓷燒制如意;皇家貴族則更喜歡以金、玉制作如意,更顯奢華富貴。
至于如意的來歷亦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者就是以上說到的瘙癢器具,據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一者是印度的佛教的法器,稱“阿那律”,意思為“無滅”,后來亦被稱為“如意”。
至于哪種說法更為準確,小君其實是比較支持第一種,畢竟年代更為久遠,也更符合物品的出現最開始都來源于生活需求的說法。但隨著時代發展,許多物品都會融入更多的特征,產生更多的意義。因此小君估摸著本土的撓癢器具隨著兩漢時期佛教文化的傳入,因此結合佛教法器“阿那律”,形制和含以上皆發生了擴展和變化也是相當有可能的。畢竟作為器具的“如意”后期也融入笏板和節杖的特征。
而作為紋理的如意紋一樣有著不同的源起來歷。
它最早的來歷或許源起于先秦時期的云雷紋。商周的青銅器上常見的雙螺旋心心結構圖案就頗有如意紋樣的大致形態了,而云雷紋理則有著如意雛形的形態了。
到了漢代,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當時所流行的云氣如意紋結合佛教文化特色,便衍生出了更具抽象特色如意紋樣,而越來越受普遍的喜愛。
魏晉時期是如意紋樣空前發展的時期,此時的如意紋樣多以卷草為主題形態。而佛教文化高度發達的唐朝,如意紋理的形態則更趨于圓潤飽滿,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此時的如意在原本心型的基礎上,發展出了鳥獸花草而祥瑞紋理,并被賦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
然而如意的紋樣依舊不斷在融合與發展變化中直到元朝,受阿拉伯文化地區文化的影響,如意的形狀變得更加的復雜且多元化,但時至此時如意紋樣才以程式化的形象固定了下來,甚至出現了新的排列方式而被應用到不同的修飾領域上。
明清時期如意形象在基本框架下被賦予了更多元化的特色,如祥云、靈芝、心型等各種如意形態。且應用范圍更為廣泛,被組合應用到生活的額方方面面中,如如服飾、建筑、器皿等,都可見到如意紋樣的身影,以此表達美好的祝福。
而如今如意紋里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裝飾紋理而被人們所喜愛,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與延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