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當,俗稱瓦頭,是中國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古代建筑的瓦分板瓦和筒瓦兩種,各有不同的功用。在建造屋頂時,先以寬大的板瓦順次由屋脊排列至檐前,再用弧度大且寬度較窄的筒瓦覆扣在板瓦與板瓦之間的縱向接縫上,在接近屋檐的前端下垂的那塊半圓或是圓形的部分,稱為瓦當。
古人訓“當”為“底”, 因為瓦當居于最末是眾瓦之底。“當”亦可為“擋”抵擋雨淋日曬,只為保護椽頭免受風雨侵襲,且他還有防水、排水的作用,以此延長建筑壽命,可以說作用相當重要。
說起瓦當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其時,建筑文明初現于東方大地,瓦當的雛形也在那個時候出現。而瓦當技術的成熟則要到1000年后的西周時期了。目前成規模發現的最早的成形瓦當出在陜西扶風岐山縣內的周原遺址。
到了戰國時期,瓦當的使用進入一個鼎盛時期。此時七雄各霸一方,各國皆有自己獨特的瓦當藝術,如齊國的樹木紋、燕國的饕餮紋、秦國的云紋等都是當時別具一格的瓦當紋理。不過此時的瓦當多為半圓形,俗稱半規瓦,直到秦代瓦當才開始發展為完整的圓形。
秦代時期的瓦當以云紋、葵紋、網紋為主流圖案,但總體來說取材還是相當廣泛的,山峰云氣、鳥獸魚蟲、花草樹木皆有,且圖案相當寫實生動。
漢代,可謂是瓦當工藝的鼎盛時期,此時瓦當的做工相當精細,取材亦是相當寬泛,鳥獸花草外,四神云紋外,還興起了古樸的文字瓦當。漢代的文字瓦當多是小篆字體,布局相當考究,內容則多以四字吉祥語為主如“長樂未央”、“與天無極”等等,其藝術觀賞性可與精致的印章相媲美。
東漢之后的瓦當就越變越小了,逐漸走下巔峰了。小君估摸著東漢之后的古典建筑技術不斷地提高,瓦當的實用價值已經不似之前那么重要了,但依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隨著佛教在華夏的興盛,魏晉之后蓮花紋和獸面紋瓦當逐漸多了起來,并成為了魏晉到宋代的主流題材。但宋元時代后,獸面紋逐漸成了新潮流,到了明清時期則以蟠龍紋瓦當為主了。
但隋唐之后,瓦當又迎來了一波材質的更迭。琉璃瓦當是在唐朝出現,相當符合唐朝富麗華美的氣象。而宋元明清后,金屬瓦當又逐漸的興起了。
瓦當,原本作為建筑上的必需品,卻在中華文化的加持下,逐漸成為實用與藝術價值并存的文物。它不但是完美地將繪畫、工藝和雕刻各種傳統技藝完美融合的藝術,也是在建筑史上將實用性與美學有機結合的產物。而今,它那古樸的材質和精致的紋理,記錄并訴說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