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獨特的美在于其精巧的結構和布局,亦在于其追求細節美輪美奐,即便是一片瓦當,一塊雀替,一個飛檐,無不細究著極致的美,和國人獨有的情懷。而這其中,最顯眼處便是那昂揚的飛檐。
“如踐斯翼,如暈斯飛”
這便是《詩經》對飛檐的描寫。其輕盈活潑,展翅若飛,的形態讓建筑多了幾分栩栩如生、賞心悅目之美,而這也是我國建筑上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
飛檐又稱飛檐斗角,是中國傳統建筑中屋頂轉角處的四角翹伸,型如飛鳥展翅,或是祥龍飛天極其靈動。且飛檐讓建筑增加的向上飛躍的動感,呈現出一種托舉于云間的視覺感,使得層層疊疊古典建筑群更多了幾分磅礴氣勢和節律感。但中國的建筑多講究審美與功用并存,因此飛檐的作用除了美觀外,還用方便建筑雨天排水,雪天減少雞血負擔,以及增加建筑的采光面積,甚至他還具備穩固屋頂結構的作用。
可見,飛檐是傳統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過他的形制和風格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著。
由《詩經·小雅·斯干》中的詩句,我們便可推知在先秦時期便有飛檐的存在了。但年代久遠,我們如今已經很難知道先秦時期建筑真貌,好在漢代遺留的許多壁畫和畫像石甚至墓葬的風格都能讓我們看到最久遠時代的飛檐形貌。
據傳漢代飛檐最早源于:“門闕”的修建。“門闕”是漢代建筑群在路口的重要部分,一般由石雕和木結構建造,多建在帝王陵寢和進宗教建筑中。“門闕”上使用的便是漢代常見的“重屋”式屋頂,這是為了防止梁柱因雨水的沖刷而遭到侵蝕所構造的保護措施。但梁柱是受到了保護,但房子的采光卻因此受到了影響。
為了解決采訪問題,東漢時期便發展為將屋頂分為兩個部分,上部坡度增加,而下部分坡度減小,構成兩段折形的屋頂,既解決了采光問題,還使得建筑顯得更為輝煌壯麗。
到了三國兩晉時期,此時傳統建筑的屋頂在結合處多了折角構造,在屋頂處用了幾段折線來構連屋面,使得屋面的輪廓更趨于柔和。而這緩和的曲面便使屋頂產生了舉折的形態,由此逐漸發展為飛檐的形態。
飛檐大幅發展是在隋唐時期,陳列在河南博物館的隋代陶屋便可看出飛檐的明顯特征。其實飛檐的發展主要源于建筑中櫞子的不斷完善。飛檐的構造便來自于櫞子排列方式和長度變化。飛檐的逐漸舒展,便是櫞之的結構逐漸由平行排列轉化為扇形排列而轉變而來的。隋唐時期,隨著建筑工藝的發展,飛檐也逐漸出現了比較完善的形態,而到了北宋時期則基本趨于成熟,飛檐與屋頂的形態越發優美,且更顯復雜了。
時至明代,建筑的樣式和構造趨于規范化,使得明代的建筑式樣更顯復雜且宏大雄偉。建筑技術的進步也使得建筑整體手里性能優化,施工更為簡便化,而斗拱也逐漸成為裝飾性的構建使得明代飛檐形態更為優雅。再加上琉璃瓦的使用,使得明代飛檐更具備了強烈的裝飾性能。
清代的建筑則更加崇尚精巧、細致和裝飾性。此時的建筑也有了明顯的話南北方的區別。江南特色的建筑群更為精巧密集,相對狹窄的庭院,使得飛檐的幅度相對收窄,但屋頂坡度明顯增大,而飛檐的弧度也明顯更為飛揚。飛檐中增多了彩繪雕刻,更顯精巧富麗。北方的宮廷建筑,飛檐的出翹為角梁外端的平面投影長出正身椽三椽徑,外櫞呈圓櫞狀,排列出強烈的輻射感,更顯磅礴氣勢。
一角飛檐,勾勒一方天地,其優美的姿態因“上棟下宇,以待風雨”的實用性需求而被古人們不斷地改造發展,同時又因地質地被賦予了文化的內涵,而擁有了權利、富貴、吉祥的精神寄托,進而發展出了功能與審美并存的獨特魅力,讓飛檐藝術在傳統建筑中代代相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