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部隊的編制,都有相應的規定,即使不規定,也會根據部隊的作戰規模,進行相關的兵員以及武器裝備配套。
比如《亮劍》中,李云龍的獨立團是一個團的編制,他繳獲了很多戰馬,于是,他想配置一個騎兵營,這其實有些不符合規定,因為一個團一般是不會設立一個騎兵營的。
最后,如果不是旅長硬打劫走了兩個連,只給李云龍留下了一個騎兵連的裝備,恐怕李云龍一個團真的就會成立一個騎兵營。
粟裕大將比李云龍的層次就高多了,他在部隊編制以及配套的追求,一直具備更長遠的戰略眼光。
一、在我軍的軍事地圖主要依靠老蔣發放的時候,粟裕已經成立測繪隊
打仗,地圖就是眼睛,可以少一些槍支彈藥,但絕對不能少了地圖。沒有地圖,部隊去哪兒?打哪兒?都不知道。
地圖測繪是一項很需要專業功底的技術,我軍初期,對于地圖測繪領域,還是一片空白。絕大部分我軍所用的軍事地圖,都是抗日時候,老蔣發給我們的。后來皖南事變,老蔣啥都不給我們發了,自然也不會給我們軍事地圖了。
因此,后面我軍沒辦法,自己要成立地圖測繪隊,這種專業技術性很強的活,要到大軍區層次的機關,才有可能干得了。
但對于粟裕是一個例外,粟裕就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他一個師就敢成立測繪隊,這是我軍師一級的,第一支測繪隊,而且是由粟裕親自挑選的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粟裕親自手把手地培訓他們,又親自帶領他們深入敵后地區,帶他們調查當地地形,并繪制軍用地圖。
為什么粟裕打仗敢于大開大合,敢于大范圍迂回包抄?就是粟裕對地圖非常熟悉,他非常清晰每個地方的地形,善于利用地形的優勢殲滅敵人。
二、在我軍槍支彈藥不足的時候,粟裕敢于成立了軍工部
按照一般的部隊編制,作戰部隊成立一個軍工部似乎不應該,因為成立軍工部應該是后勤部門的事情。或者說是大軍區建制所應該考慮的問題,比如后來東野的前身東北民主聯軍,1945年10月在沈陽成立的軍事工業部。
粟裕對于軍火研制非常重視,因為新四軍吃夠了火力不足的虧。
新四軍子彈很少,每人除了幾發好子彈外,全是“翻過火底”的子彈,這種子彈外面是彈殼,里面卻是土火藥,有一半打不響,而且射擊精度很低。輕機槍子彈則只有三梭,一梭好的,兩梭壞的。
就這樣,大家還不敢把子彈全部打光,得留著幾發肉搏拼刺時用,叫做“救命彈”。連發根本不能現實,只能像叉魚一樣地進行點射,因此,打起仗來通常束手束腳。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粟裕在新四軍一師的時候,就敢于成立了軍工部。
后面,新四軍繳到了擲彈筒,粟裕十分高興,為了增強新四軍的火力覆蓋能力,特地下令把擲彈筒調到師部,讓軍工部研究,以作為設計小型迫擊炮的參考。
新四軍在作戰過程中,對于日軍掩體后面的火力點,經常感到很頭疼,因為手榴彈投不到,又沒有平射炮,因此,粟裕又要求軍工部弄出曲射火器。
就這樣,粟裕的軍工部對于新四軍的打仗勝利,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李云龍從某種程度來說,就是一個天生的職業軍人,他是典型的自學成才派,李云龍一直都不愛學習,因為他認為學習那些沒什么用,自己不認字一樣打勝仗,他想建立騎兵團,就是覺得騎兵在戰場非常有用。
但李云龍畢竟是虛擬人物,粟裕大將則是現實,他對戰場有著天生的敏銳直覺,地圖和武器,是作戰勝利的兩大法寶,粟裕高度重視,他也敢于突破部隊編制的常規,一個師的規模,就敢于成立地圖測繪隊和軍工部,這是普通人難以想象的。
因此,《解放軍報》在1994年2月發表了軍委副主席遲浩田的文章,寫道:“粟裕同志是一位集軍事理論與作戰指揮實踐于一身的杰出的軍事家、戰略家。”解放軍官方媒體,稱呼粟裕為戰略家,也是對粟裕戰略眼光的一種肯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