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的行徑,不僅刺痛公眾情感,也會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
文 | 蒲 琳
這些天,不少觀眾都在滿心期待成毅和娜扎主演的新劇《赴山海》播出,豈料眾人卻等來了一場爭議——
5月10日,該劇女二號、新加坡籍女演員李凱馨的相關話題連上熱搜。
李凱馨的相關話題連上熱搜
原因是一段疑似其“辱華”的錄音引發軒然大波,并持續發酵。隨著《赴山海》劇組及人民日報等官博的一系列操作更是將該事件推向高潮。
01
日前,一名自稱是李凱馨前助理的網友在微博爆料。在其曝光的一段長達6分鐘的錄音片段中,疑似李凱馨的聲音對中國市場盡顯輕蔑,不僅稱“來中國拍戲只為撈金”,更表示“大部分中國人是傻X”。
這名前助理還揭露,李凱馨長期存在“兩面派”行為,并有“知三當三”等私生活問題。
網傳爆料截圖
從截圖上可以看到,這段爆料最早是發生在4月11日。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早有預兆,在4月9日該劇官微發出的宣傳博文里,已經沒有了李凱馨的名字。
《赴山海》官博名單里沒有李凱馨
而去年10月底的殺青微博中,李凱馨的名字赫然在領銜主演之列。
殺青微博李凱馨的名字赫然在領銜主演之列
如今,“辱華錄音”事件發酵后,劇方迅速做出反應,在宣傳物料中緊急刪除李凱馨的名字,甚至將預告片中她的鏡頭也大量刪減。同時,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社等官博也相繼刪除了《赴山海》的相關內容,無疑表明了主流媒體對這類事件的鮮明態度——觸碰民族尊嚴底線,絕不容忍。
人民日報微博截圖
5月10日下午,李凱馨工作室發布聲明,稱發現網絡平臺中部分用戶惡意散播關于旗下藝人李凱馨的不實信息,嚴重損害李凱馨女士名譽。隨后,李凱馨轉發聲明稱:“很抱歉因為有關我的事情引起了這么大的爭議,占用了公共資源。聽到相關錄音時候我非常震驚,這絕不是我說的話。”
李凱馨轉發聲明
李凱馨表示,自己出生在中國,16歲又再次回到中國,將近一半的人生都在中國度過,“在這里我得到了很多機會和幫助,也能在我喜歡的事業里發光發熱,對于這片土地我完全是熱愛且充滿感激的,在任何有關中國的立場問題上我都絕不會產生動搖”。
李凱馨時尚照片
但網友對此并不買賬。畢竟,在如今的輿論環境下,一旦公眾信任崩塌,重建絕非易事。更何況,此前李凱馨就因外網使用“Lunar New Year”替代“Chinese New Year”慶祝春節等事件,被質疑缺乏對中國文化應有的尊重,此次辱華錄音更是讓她的“雙面人”嫌疑大增。
李凱馨在外網發韓國春節快樂
據悉,李凱馨的一位大粉表示已經脫粉,表示“真的不會想到你是這樣的人”。
公開資料顯示,李凱馨1999年出生于中國,新加坡籍,母親是新加坡主持人。2014年因參加蘋果公司的微電影廣告試鏡,并被導演許鞍華相中,獲得了蘋果2015中國新春廣告的出演機會。2017年,18歲的李凱馨通過北電和中戲兩所藝術院校的專業考試,并取得了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影視表演專業外籍第一名的成績,后入學北京電影學院。她曾出演《海上牧云記》《倩女幽魂:人間情》《我的波塞冬》等作品。
有業內人士表示,想要擺脫負面影響,李凱馨方面需要拿出更直接的證據。
02
作為李凱馨待播作品中的重頭戲,電視劇《赴山海》也因此陷入尷尬境地。據悉,該劇改編自溫瑞安小說《神州奇俠》,由成毅、古力娜扎領銜主演,李凱馨飾演女二號。
李凱馨劇照
別看李凱馨只是拿到了一個女二的角色,但她的戲份據說僅次于男主角成毅,比女主角古力娜扎的戲份還要多。
李凱馨的戲份據說僅次于男主角成毅
戲份調整勢必會影響劇情的連貫性。若錄音實錘,劇組可能面臨兩種選擇:一是重拍李凱馨戲份,但需承擔巨額成本;二是直接下架或無限期延播,這將導致其他主創利益受損。
網友為該劇感到惋惜的同時,更有不少網友為成毅鳴不平,認為好不容易做出成績的成毅正處上升期,為此受到牽連,實在不公平。
赴山海宣傳照
要知道作為S+級、投資數億元的古裝劇,彼時很多人還覺得成毅可以拿這部劇和肖戰同期播出的《藏海傳》分庭抗禮。可如今看來,該劇能不能和大家見面都是一個未知數。后面劇方具體會做什么調整,目前也還無從得知。成毅很有可能要面臨當年楊紫《青簪行》所經歷的困境。
03
事實上,這并非第一次藝人被曝“雙面人”。
《北京日報》就對此發表評論:新加坡籍女藝人李凱馨因一段錄音被推上風口浪尖,錄音疑似包含貶損中國觀眾的內容,引發公憤,隨后其參演劇組緊急刪除宣傳物料中的名字、主流媒體官博刪除其參演劇作海報。雖然該藝人及工作室相繼否認,也發出了“律師函警告”,但在缺乏有力證據支持的情況下,網友并不買賬。
李凱馨生活照片
藝人若失去對觀眾與文化的尊重,終將自食惡果。作為聚光燈下的藝人,倘若一面在中國市場賺取高額片酬,一面背地里詆毀中國觀眾,這種“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的行徑,不僅刺痛公眾情感,也會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公眾的憤怒不僅源于被欺騙感,更在于其傳遞的價值觀扭曲——若從業者將市場視為“提款機”,而非需真誠對待的舞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必將受損。
當下輿論場的激烈反應,折射出公眾的共同期待:中國市場始終向認同中國文化、尊重中國觀眾的創作者敞開,但對“吃中國飯砸中國鍋”的行為,絕不容忍!
部分資料來源:環球時報、中國新聞網、極目新聞、北京日報等
版權說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