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殲-20的首架技術驗證原型機于2010年12月亮相以來,外界一直對這款中國第五代戰斗機的生產規模產生了大量猜測。隨著戰斗機的造價越來越高,全球各國戰斗機的生產規模普遍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在冷戰結束后,西方世界(尤其是俄羅斯)的產量更是急劇萎縮。
本文是美國《軍事觀察》網站發布的一篇專欄文章,由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
在冷戰結束后,雖然美國和俄羅斯通過將F-15和蘇27等主力重型戰斗機出口海外,維持了可觀的生產規模,但中國從來沒有嘗試過將自身研制的更強大、更先進的戰斗機出口海外,殲-20更是明確禁止對外銷售。然而,由于自身防御需要,中國維持著規模龐大的戰斗機隊規模,這使得外界推測,殲-20的采購數量可能會達到一個新高度。
早在2018年5月,美國眾議院常設情報特別委員會從資深專家處獲悉,中國預計最多將生產500架殲-20戰斗機。然而,此后幾年生產速度有了飛躍式的增長,這使得美國分析人士形成了新的共識,即殲-20的產量將遠超700架。
《中國的隱身戰斗機:殲-20“威龍”對西方空中優勢的日益挑戰》一書的作者、中國下一代戰斗機研究專家伯拉罕·艾布拉姆斯在談到“遠超700架”的預估數字時指出:“這將使殲-20的生產規模與F-22的最初規劃相當,F-22的最高年產量超過60架,在預算削減和性能問題導致產量減少超過75%之前,規劃的產量為750架。殲-20的生產設施得到快速和大幅擴建是一個重要信號,表明預期的生產規模非常大”。
伯拉罕·艾布拉姆斯進一步指出:“由于中國的潛在對手將部署大量F-35戰斗機,對國防力量造成巨大壓力,因此對第五代戰斗機的需求很高。即使在削減預算和數量的情況下,預計也將有2000多架F-35服役,因此小批量生產殲-20戰斗機的可能性不大”。
有報道稱,到2023年,殲-20的年產量將達到100至120架,這讓西方分析人士達成了新的共識,即這款戰斗機的總產量將遠超1000架。這樣的年產量,在冷戰后中國戰斗機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所有冷戰后服役的雙發戰斗機中也堪稱罕見。
伯拉罕·艾布拉姆斯評論道:“這是中國航空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因為上一款以類似規模生產的戰斗機還是殲-6,這是一種早期的第二代設計,于1952年首飛,體積不到殲-20的四分之一。到20世紀80年代,殲-6裝備了中國近四分之三的戰斗機部隊。如今,殲-20如此龐大的產量意味著,它可以裝備中國空軍近一半甚至是大多數戰斗部隊,自殲-6以后還沒有哪款戰斗機能夠做到這一點”。
據報道,與殲-10、殲-11和殲-16等戰斗機相比,殲-20在性能和成本效益方面都具有巨大優勢,這使得大量采購這款戰斗機的可能性非常大,隨著服役數量的增加,這種隱身戰斗機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任務預計將越來越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