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5日王辰老師青海旅產會游玩地風景照
2014年8月13日新的保險國十條宣布以后,就意味著已經開啟了“人人學保險懂保險用保險”的大保險時代。“保險不僅僅是保險公司的事,而是與千家萬戶都有關系的事。保險不是保險行業的事,而是跟各行各業都有關系的事情。”這就證明了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存在保險,人人都需要保險。
保險為什么能讓生活更美好呢?其實,借助丘吉爾的一句話,“保險就是保證我們在未來不可知的日子里有一筆可知的金錢”。
保險就是把不確定變確定,減少我們的擔憂和恐懼,增強我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買足了醫療險就不擔心生病,買足了重疾險都不擔心患癌癥,買足了養老險,就不擔心年老了沒有錢,買足了教育金,就不擔心孩子將來缺學費,買足了終身壽險,即使離開了這個世界,也能確保給家人留下美好的未來。
所以通俗地說,像我本人這樣已經買了足夠的保險的人,就基本可以做到“一想到死就樂了,一想到病就笑了,死活都有錢,橫豎都不怕”。
我常常跟人開玩笑說:“我現在是什么事兒都沒有,就等著出事。”什么心態呢?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沒有閑事掛心頭,每天都是好時節”!這首詩的原文后兩句是“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是一種假設和期許,因為在現實中,大多數人常常是許多煩心事,想不開、放不下,看來出家的高僧(本詩作者宋朝無門慧開法師)也沒有讓我們徹底放下的方法,只能給出一種方向。
其實人世間不缺少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更缺少的是欣賞美的心情。什么意思呢?比如我們到山區去旅游,看到奇山異水,就會慨嘆:“好漂亮呀!”而當地人會覺得我們有病,心里想,“我天天在這里呆著,有什么好看的呢?”
富裕了,才有心情旅游。沒有錢,看什么都不漂亮。有人說“能用錢解決的事,那都不是事”,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事呢?沒有錢。而保險的作用就是可以做到一旦有事,馬上讓我們有錢。
擁有足夠的保險,會讓我們把大多數的擔憂和恐懼放下,我們的心情就會淡定許多,開朗許多,就有機會更多地欣賞人生的美景,更多地感悟生活的美好。
所以,我說,有了保險,我們把假設變成了現實,就達到了“沒有閑事掛心頭,每天都是好時節”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心經》里說的“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保險幫助我們“完成心愿,拿走擔憂”,讓我們做到了放下。這就是保險如何幫助我們生活變得更美好的邏輯所在。
回顧一下這幾年保險宣傳日的主題,都是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保險的價值,強調了保險是愛,是責任,用保險的方法解決風險管理的問題是最簡單高效的(一出事就給錢)。
為了避免“因病致貧,一病致貧”的悲劇發生,讓家家戶戶都擁有足夠的保險保障,才能讓我們遠離貧困,守護美好。真的愛家人,就要讓每一個人擁有保障,彼此不成為拖累,每一個人都擁有絕望變希望的機會;真的愛國家,就讓我們先管好自己的小家,備足保險保障,積極參與保險互助,幫人幫己,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祥和與安寧。
其實,保險是生活的哲學、生命的美學。談論保險,就得談論生老病死殘這些話題。許多人避諱談論死亡,但我要說的是,向死而生,才能活明白、才能活簡單。
有人說,生命的意義在于死亡。我們或許只有接受了死亡這個現實,才能明白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有一個段子說的好:“既然來到這個世上,誰也別想活著離開,都是死路一條。”那我們該怎么辦呢?倍加珍惜每一天,把每一天都過好,不讓時光虛度。做好風險管理,盡量多爭取活的機會。這就是保險存在的意義。
購買保險的過程,就是探討生命價值的過程,就是確認生命和金錢哪個重要的過程,就是在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的過程。有了保險,生活可以更從容淡定;選擇保險,就是一種以小博大的智慧,就是一種居安思危的準備。
當我們談論保險時,常常指的是人壽保險,它的英文是life insurance,所以我們說保險保的就是生命,保的就是生活,活不明白的人,是不會購買保險的。購買保險就是一種生活哲學,就是要讓生活更美好,讓生命更寶貴。
當我們談論保險時,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生中很多根本的問題,比如生活的目的和意義,擔憂和恐懼,安全和穩定,愛和責任等等。
高度決定視野。如果我們從人生的高度看保險,就可以把保險上升到哲學和美學的高度。
這個哲學就是“居安思危,有備無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完成心愿,拿走擔憂”。
這個美學就是“愛可以永恒”,“責任不僅僅是承諾”,“尊嚴有了依托”,“生命得以延續”,“死而不亡者壽”,“讓生者擁有不朽的愛,讓死者擁有不朽的名”。
買保險不是為了投資(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風險投資),而是為了生活的安寧。在買保險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對人生進行深度的思考,既要兼顧眼前利益(消費的需要),又要兼顧長遠利益(養老,康復等)。
在沒有保險的時代,我們靠儲蓄和節約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總是犧牲寶貴的現在去迎接虛無縹緲的未來。但有了保險,我們終于可以做到“天天認真過,將來不會錯”,用把握現在的模式來擁抱未來!
角度改變觀念。只有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看保險,你才會接受保險就是獨一無二的發明。這個發明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人間有愛,一人一塊”的社會互助體系;是一種制度化的慈善,是“用有限的財務支出,避免無限的經濟損失”的財務安排;是依靠“指定受益權”來避免家屬間經濟糾紛的法律保障;是有效規避不必要的財務損失的遺產規劃。
買保險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資產的安全,最后一樣可以達到賺錢的效果,正所謂“窮人賺利息,富人賺稅金”。
尺度把握人生。用資產配置的尺度看保險,保險就是對沖人生及投資風險的工具;是雞蛋不要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常識。這個工具就是既考慮短命的風險,也考慮長壽的風險;既考慮減少損失,又考慮增值盈利;既實現強制儲蓄,又保證應急管用。保險不能替代一切,但是什么也代替不了保險。
死是生的終結,保險確是生的開端。死去的人并不痛苦,痛苦的是需要活下去的親人,保險的賠償是讓家人活得有尊嚴。買保險不是因為我們會死,而是因為我們想好好活著。
所以我們終將可以說保險是“風險規劃的科學,互助和諧的文化,生活方式的藝術”,保險保證我們在“生存時可以創造人生的精彩,離開時依然可以續寫人生的輝煌”。
今天的專題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重要提示:
關注王辰老師視頻號,不錯過每一場精彩直播 !
【總編:劉佳】
【同步微信:15998825723】
<內容疑問及圖片侵權等問題請聯系修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