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佑是東野(四野)的名將,打仗以勇猛果敢著稱,林總非常信任他,四野的頭號部隊一縱就是由李天佑指揮,資歷也非常深,在紅軍時期就已經(jīng)是?紅三軍團的師長,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更是擔(dān)任了八路軍正規(guī)編制團686團的團長。
但奇怪的是,四野后面設(shè)立四個兵團,司令員卻沒有李天佑!第12兵團司令員肖勁光是野司副司令;第13兵團司令員程子華資歷很深,紅軍時期已經(jīng)是軍長級別;第14兵團司令員劉亞樓是四野參謀長,在四野的軍事指揮上林羅劉并稱;因此,這三個兵團司令員,由他們擔(dān)任,是很正常的事情。
第15兵團司令,最后卻由鄧華擔(dān)任,而李天佑沒有成為兵團司令員。
實際上,李天佑的資歷和鄧華差不多,某些時候,李天佑稍微比鄧華級別高一點。
紅軍長征時期,李天佑任紅3軍團第5師師長,鄧華任紅1軍團第2師政治部主任、紅1師政治委員、紅2師政治委員,兩個人都是師級干部。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李天佑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6團團長,鄧華任八路軍第115師685團政治處主任,在級別上,李天佑稍微高一點。但1938年的時候,李天佑赴蘇聯(lián)就醫(yī),并入伏龍芝軍事學(xué)院學(xué)習(xí),與劉亞樓、盧冬生等同班,其后缺席了抗日戰(zhàn)爭。離開的時候,李天佑的級別也不低,是第343旅副旅長、代理旅長。
解放戰(zhàn)爭開打以后,兩個人大體的級別也差不多,李天佑任東北野戰(zhàn)軍第1縱隊司令員,鄧華則任第七縱隊司令員。
此外,李天佑曾經(jīng)還指揮過鄧華,可見,林總對于李天佑的看重。
1947年,四平攻堅戰(zhàn),集中一縱、七縱(鄧華縱隊)和洪學(xué)智任司令員的六縱17師,共7個師的兵力,再加上5個炮兵營,共約10萬人,由李天佑統(tǒng)一指揮。事先我方通過偵查得知城內(nèi)的國軍人數(shù)在1.5萬至2萬左右,人數(shù)差距如此懸殊,本以為十拿九穩(wěn)。
沒想到情報有誤,守敵兵力為3萬多人!而且陳明仁修筑了大量堅固工事,東北民主聯(lián)軍每前進一步都付出巨大代價。一個團打一條街,人員密集,成為傷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鄧華意識到如此情況下,現(xiàn)有兵力很難打下四平,所以申請多增援一個縱隊進攻,但是李天佑表示反對。
眼看無法達成一致,兩人就把意見都上報給野司,畢竟李天佑是前線總指揮,野司還是覺得以李天佑的看法為準,支持了李天佑的意見。
而事后證明,鄧華的建議是對的,由于人數(shù)不夠久攻不下,給了敵人調(diào)動增援的時間,最終我軍傷亡1. 3萬余人,只殲滅敵人1. 6萬余人,被迫撤退,結(jié)束了四平作戰(zhàn)。
1948年3月,林總再次命令:“第一縱隊(包括獨2師)、第三縱隊、第七縱隊和炮兵主力共十個整師為攻城部隊,由第一縱隊司令李天佑、政治委員萬毅統(tǒng)一指揮,執(zhí)行殲滅四平國民黨軍之任務(wù)……”
這次,野司接納了鄧華的建議,由7個師增加到10個師攻打四平,而且還是由李天佑統(tǒng)一指揮,其中也有第七縱隊的鄧華。
這次攻城進展很順利,從總攻開始只用了23個小時,我軍僅傷亡4900余人,全殲守敵19000千余人,四平即告解放。
從四平之戰(zhàn)來看,雖然李天佑指揮過鄧華,在軍事一線作戰(zhàn)方面,李天佑確實更勝一籌,但鄧華的戰(zhàn)略思維很強,有很強的大局觀以及遠見能力,可以從全局預(yù)判戰(zhàn)爭的走向,屬于全面型的復(fù)合人才。
打仗打的從來都不僅僅只是軍事,尤其是兵團司令員,指揮超過10萬人以上,更需要有大局觀的全能型人才。
我黨軍事人才雖然很多,但全面的人才并不多,因此,政工干部出身鄧華比李天佑更適合做第15兵團司令。
我們可以看到,四野的另外三個兵團司令,肖勁光、程子華、劉亞樓,其實都有著政工干部的履歷,他們不是單純的軍事型將領(lǐng),綜合能力都是頂尖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