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166萬,到2025年的388萬,盡管近兩年有所下跌,但碩士研究生的報名人數依然高企,遠遠超過錄取人數。
激烈的競爭形勢和不斷升級的考研難度,讓“逆向考研”成了許多大學生的選擇。所謂“逆向考研”,是部分本科畢業生從“雙一流”高校考研進入非“雙一流”高校的行為。當“向上”被認為是成功甚至普通人生的必選項時,“向下”就成為一條長滿荊棘的艱難路徑。“逆行者”們在考研的博弈場中來回躊躇,在“上岸”與“險灘”的思慮中輾轉往復,最終選擇了一條看似少有人走的路。
而實際上,如今“逆向考研”已經成為考研深造的現象級趨勢。策略化的“向下兼容”反而能夠讓學生在考研的“談判桌”上贏得更多主動權,在更適合自己的路徑中“向上成長”。
名校生,扎堆“雙非”
據統計,深圳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北京建筑大學等近20所非“雙一流”高校的研究生招生錄取均有來自“雙一流”高校的本科畢業生,且所占比例不低,其中不乏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頂尖名校的學生。
許多非“雙一流”高校的2024年碩士研究生大數據顯示,他們的研究生生源中,不乏各種“雙一流”高校的學生。
昆明理工大學公布的2024研究生新生數據顯示,共有167人來自“雙一流”高校,包括吉林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985名校。
昆明理工大學2024年碩士研究生新生生源高校(圖源:昆明理工大學)
位于首都的北京建筑大學,2024年研究生新生畢業院校代表中,有許多985、211名校,除了表中羅列的幾所高校,還有湖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山東大學等名校。
深圳大學作為連續多年挺入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主榜百強的非“雙一流”強校,近5年的研究生新生生源高校中,不乏各種“雙一流”名校。2024年研究生新生數據顯示,有許多來自中山大學、吉林大學、中南大學等名校的學生。
可見,從“雙一流”高校考研到非“雙一流”高校的并不在少數。“逆向考研”,已經成了大學生考研的新出路。
“建議另開c區”
持續升溫的熱度,讓考研這條賽道成為“卷”的代名詞。
2024年,考研報名人數迎來自2016年起的首次下跌,然而盡管報考人數減少了36萬,但2024研考國家線和各校復試線并沒有像網友期待的降低。同時,400+高分遍地,大批等來了自己滿意分數的考研人,仍無緣復試,只能抓住“調劑”這根“救命稻草”。高分多、缺額少,多所院校取消校內/校外調劑,讓調劑形勢也格外嚴峻。
部分“雙一流”考生因初試分數不足或者面試不通過,同樣出于“考上”的目的,在“二戰”和調劑中選擇了后者,調劑到了“雙非”高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逆向考研”的比例。
甚至有考生說“a、b分區已經不夠了,建議另開c區”。不難看出,對于許多考生而言,“向下考”,成為更加務實的選擇。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陳志文指出,更多學生,只是為解決上研究生的問題,而不是好不好的問題,核心目的是考上。2024年4月,“西藏農牧學院爆滿”成為考研圈中的熱門話題,西藏農牧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的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資源利用方向)招生計劃28人,一志愿復試人數36人,而2023年該專業招生計劃是18人,一志愿復試人數11人。
在剛剛過去的2025年考研,考研報名總人數繼去年迎來下降拐點后再次下滑,直線下跌50萬,跌破400萬大關,2025年國家線各個專業的分數線也出現普遍下降。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卷學歷”的問題雖然依舊存在,但“卷學歷”的性價比在急劇下降。研究生就業情況并不比本科畢業生好,研究生學歷貶值、“高學歷低就業”,迫使大學生不能再把考研作為就業避風港。這或許是考研報名人數下降的原因之一。
理性報考,似乎逐漸成為考研的主旋律。
從“挑學校”到“挑學科”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不贊同使用“逆向考研”這個說法。他深入剖析了高校間因地域、資源等因素造成的差距,并指出這種差距使得各校的優勢學科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態勢。因此,部分學生為了追求特定專業而選擇轉入綜合評價或許不如其本科背景的學校,“這實際上是一種合理的流動”。
逆向考研,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考生們從“挑學校”到“挑學科”的觀念轉變。盡管“雙一流”高校有著多方面優勢,但如今不少普通高校在走“專、特、精”的路線,跟名校的同類學科相比實力不容小覷。
2024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深圳大學憑借上榜36個學科,在非“雙一流”高校位居第1名,城鄉規劃學、光學工程、土木工程等5個學科位居全國前十。此外,廣州大學、青島大學、揚州大學各有27個上榜學科,在非“雙一流”高校中并列第二。
此外,還有來自8所非“雙一流”高校的8個學科點位居全國前3%或前2名,表現不俗。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外國語言文學是傳統優勢學科,是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連續5年上榜軟科中國頂尖學科,實力不俗。西南政法大學是全國首批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之一,2018年至今,學校共獲得法學類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113項,位居全國同類高校前列。北京語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師資力量雄厚,擁有“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員等眾多在我國中文研究領域發揮著領軍作用的知名學者。廣東工業大學的設計學是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和“沖一流”建設學科,建有10個省級以上科研平臺,未來可期。
華東政法大學被譽為“法學教育的東方明珠”,202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立項名單的公示中,上海入選的法學項目共45項,華東政法大學斬獲12個項目,位列本市第一。南京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擁有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多個項目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山西醫科大學特種醫學是眾多斬獲冠軍學科高校中唯一的非“雙一流”高校,學科帶頭人李思進教授主持的“核磁光電一體化實時同步腦成像設備研制”是學校首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浙江理工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實力強勁,近年來主持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共計500余項,研究經費近2億元。
在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陳忠云看來,“逆向考研”對高等教育發展也多有裨益。“每所高校都有其學科優勢和辦學特色,‘逆向考研’能夠促進學生合理流動,提升一些非重點院校的研究生生源質量,有助于高校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推動優勢學科發展。”“逆向考研”不僅讓考生有更多選擇的空間,也給非“雙一流”高校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同時,不少高校畢業生現在更加看重能力提升和專業的發展前景。與名校背景相比,專業和相關科研能力以及就業前景也應該被考量在內。這都說明大學生在考研時更加理性、務實,正在破除“唯名校論”。
世界的奇幻之處在于,千萬個相似的個體,卻能在社會、家庭等不同環境的影響之下,誕生不同的故事。“向上”不是人生必要的選擇,“向下”也不能膚淺地定義為不思進取。無論向上攀登還是向下探索,都是每個人編織獨屬于自己的故事的不同“針腳”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