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集體維權,對小米沖擊不小,
一臺車按60萬算,300人就是1.8億!
咋回事?
近日,小米汽車因SU7 Ultra車型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宣傳問題引發了車主的不滿,數百名車主組建了維權群,聯合要求無損退車。
小米SU7 Ultra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在宣傳中被描述為具有“賽道級空氣動力學設計”“實現前部空氣高效導流”“制動系統專屬散熱通道”等功能。然而,車主們在提車后發現,該部件實際上無法有效導流,也未能產生下壓力,僅是一個“最貴的裝飾品”。
車主的訴求
小米汽車在5月7日深夜致歉,承認“信息表達不清晰”,并提出補償方案:未交付訂單可改配鋁制機蓋,已購車主獲贈2萬積分(約2000元)。然而,這與車主支付的4.2萬元差價形成巨大落差。更讓用戶不滿的是,改配窗口期僅開放至5月10日,逾期未改需支付2萬元定金損失。
因此,車主們希望小米汽車能夠接受無損退訂,或者提供一個更加合理的解決方案。部分車主還委托律師團隊研究相關法律條款,準備提起集體訴訟。
另一爭議點來自4月30日的車機系統更新。
小米將SU7 Ultra的1548匹馬力限制為900匹,要求車主在全國8條指定賽道跑出官方圈速才能解鎖全部性能。這相當于買臺頂配電腦卻要通關《黑暗之魂》才能啟用高性能模式,而中國34個省份中僅8條賽道的布局讓多數車主望而卻步。
車主們質疑“花50多萬買車,性能還要考試才能用?”更有網友嘲諷這是“付費訂閱功能的變種”。
車主們算了一筆賬:往返指定賽道的交通、輪胎損耗、賽道日費用,單次解鎖成本近萬元,這與其“日常使用高性能”的購車初衷背道而馳。
三個月前這些車主還是小米最忠實的支持者。
SU7 Ultra上市時,他們為“地表最快四門量產車”的標簽熱血沸騰,甚至有人為搶購碳纖維機蓋版苦等兩個月。但短短數周內,性能縮水與宣傳落差讓情懷碎了一地。
當車企把參數當故事講、將用戶當小白鼠時,再忠實的“米粉”也會變成維權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