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機制賦能 構建“良性生態圈”
《四川省工會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和管理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日前出臺,標志著我省工會組織在新時代深化改革的探索中邁出關鍵一步。
這一制度設計不僅直擊基層工會“無人辦事、無力辦事”的痛點,更以系統性思維破解隊伍建設難題,為工會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提供了制度支撐,給出了四川方案,“含金量”十足。相當時間以來,隊伍穩定性差、職業前景模糊是制約工會社工發展的瓶頸。《辦法》有的放矢,明確了招聘錄用、主要職責、工資福利、培訓培養、考核獎懲以及解聘的具體規則,織牢織密工會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的保障體系。同時暢通發展渠道,為工會社工成長成才鋪就道路,設置綠燈,保駕護航。
《辦法》通過“三維支撐體系”重塑職業生態:經濟維度上,建立“基本工資+績效獎勵+持證津貼”的薪酬結構,與本地區相關領域社會工作者工資水平相當;發展維度上,崗位等級制度構建職業發展通道,“積分制”晉升通道將工作年限、考核成績、職業資格轉化為可量化的“成長值”;價值維度上,明確優秀社工可推薦擔任基層工會領導職務,讓職業發展從“玻璃天花板”變為“透明階梯”,使工會社工從“流動水”變成“蓄水池”。
這項制度的出臺也給在崗的工會社會工作者吃了顆“定心丸”。《辦法》創新構建“全生命周期”培養機制:借“幫帶制”“頂崗鍛煉”促進經驗傳承,形成了“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完整鏈條。從“臨時工”轉變為“養成系”優秀工會干部儲備人才,工會社會工作者有了向上努力的目標和方向,更能激發其工作的動力和熱情,增進他們對工會組織的歸屬感,大大增強他們的身份認同、價值認同、使命認同,從而增加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們為這項制度拍手叫好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改革的成色取決于落實。隨著《辦法》的深入推進,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工會社工隊伍必將激活基層工會的“末梢神經”,使工會成為多元共治的重要力量。這場以制度創新撬動的工會改革,不僅關乎千萬勞動者的獲得感,更在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探路破題。
當更多“工會藍”穿梭在車間樓宇、奔忙于街頭巷尾時,新時代“職工之家”的溫暖圖景必將愈加清晰。(王旭)
來源:四川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