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又一個星二代插隊進圈了。
今天電影《人·魚》更新演員表,其中就出現了黃憶慈的名字,她更為被熟悉的小名叫「多多」,也就是黃磊的女兒。
一切其實都有跡可循:高知名度、外貌條件、長期占據公眾話題等優勢都讓黃多多保持競爭力,更別說在星二代這個比爛的圈子里更是遙遙領先,如今踏足影視圈一點不意外。
雖然電影是部文藝片,什么角色和時間占比都沒有透露,但從演員陣容分析就能令人感慨句「命好」。
“王一博、湯唯、王傳君”這種級別的搭檔,真不是說天資就能遇上的。
所以在信息曝光后,黃多多的熱搜詞也占據了文娛類熱搜整整一天的時間。
就算影片最終成色未知,但話題的影響力已經具象化了。
這令人羨慕的資源加持下,黃多多是越捧越紅還是捧高摔疼就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除了老生常談的星二代進圈優勢外,黃多多還有條別人學不來的星路。
從某種程度來說,《爸爸去哪兒》不僅捧紅了黃多多,也讓黃磊的國民度得到了充足的提升,甚至開拓了其綜藝潛力。
節目組邀請的“爸爸”里黃磊肯定算人氣演員,但對更下沉的年輕用戶來說,從這檔火到爆的綜藝才熟悉他的占比一點不低。
這么形容吧,一部綜藝衍生成電影和多類ip商業化的路子在此前是沒見過的。
溫馨的親子類節目讓「植入」閾值無限放大,又有編排和節目效果等高人氣加持下,黃磊一家吃盡了節目的紅利一點不夸張。
看著節目同頻長大的觀眾們如今也成為了消費界的中堅力量,黃多多的進圈更像一場「天命所歸」。
當然,現在還不能篤定的說黃多多算出道,畢竟有時候電影只是名流屆的鍍金手段。
那先假設黃多多就是要進圈,此前的「克制」絕對具有參考意義。
黃磊并沒有在圈里熱錢最多的時間點里讓自己女兒進場,反而一直塑造「精英式培養」的體面曝光,也算是一種難得可貴。
對于明星來說IP永遠大于人設,而塑造IP的關鍵就是保持住忍耐。
可能其中有涉及童星政策收緊的原因,但對于造星熱商業化盛行的背景下,黃磊在圈里又處在躍遷的背景下,真想借勢提前進圈難度也一點不高。
正是這些隱性條件的堆疊才讓黃多多如今進軍電影的風評相對「順一些」。
對于《人·魚》電影方來說,將黃多多這時候捧上輿論場確實時間剛剛好。
風生對這種做法叫“以她之名”:借一個非爆紅但又有話題的人做宣傳,既達到預熱的目的,又可避免持續消費流量最高的藝人。
對于一個新人來說,這來完全屬于掉餡餅級獎勵;
進圈大禮包里直接有電影團隊“墊資”助力,演員拿到了關注,電影擁有了噱頭就是雙贏。
或許有人會說其中的聊聊負面因素,但其實「惡評」本質上也是一種輿論的消費需求。
作為公眾人物和可觀的曝光量下,黃多多遭遇爭議是件極其正常的事,低情商的說就是在這圈子賺錢這都算不上吃苦。
值得說的是其和家庭的公關手段一貫的不理會式處理,這種情緒穩定對于一個未出道的藝人也是一種精明。
像早期的早熟、進圈營銷、家庭教育等批判都處在一種可控負評狀態,回應反而可能導致話題發酵,擱置爭議它也不會發展成公關危機。
有些像黃磊的「豆角不熟」的梗看似差評,但處理得好也能一轉輿論攻勢,玩玩梗消磨下娛樂焦點就夠了。
雖然輿論對“內娛世襲制”存在議論,但這片市場是以觀眾反饋主導的,真不行硬捧也沒觀眾緣,是一種可調和的狀態。
同時,黃磊的能量確實可以投喂令人羨慕的資源,但“必紅”的手腕還是不夠的。
營銷翻車高峰期通常集中在頭幾部作品中,“金裝出道”看似光鮮,實際也代表著低容錯,畢竟出道關注量已經超過不少二三線藝人,每個細節都會被人放大鏡審視,尤其是電影演員這類比較挑剔的職業上。
黃多多的“提前捧紅”更多是流量層面的爆發,能否轉化為持久競爭力就不是由血脈決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