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度“國家三大獎”初審公布時,來自燕山大學的田永君院士憑借“比天然金剛石更硬、更韌材料的創制”的成果,與中科院物理所、浙江大學一起通過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初審。雖然最終田永君院士與這一榮譽失之交臂,但也為燕大的科研能力瘋狂刷了一波存在感——畢竟,這個大獎是連北京大學都還未曾問鼎的榮譽。
在國內眾多實力強勁的理工類院校中,燕大的綜合實力確實算不上。但由于脫胎于哈工大,繼承了哈工大在機械工程領域的優勢資源,燕大的機械,尤其是重型機械及裝備無疑是一大特色與特長。
即使落選“雙一流”工程,即使最好的機械工程在學科評估中也僅為A-,但作為昔日“機械四小龍”之一的燕大,一直受到諸多好評和追捧。尤其是在很多博主眼中,燕大是“三非”院校中的佼佼者,特色學科優勢突出,根正苗紅低調務實,十分值得推薦。
那么,燕大的實力究竟怎樣?或許用數據來說更具說服力。
燕山大學
脫胎于哈工大,工科立身
成立于1920年的哈工大,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是國內頗具盛名的工科院校。新中國成立后,哈工大被委以重任,列入國內重點發展的大學,是國防科技建設領域的重要院校,其工科實力十分突出。
1958年,哈工大為服務國家建設需要,將重型機械及相關專業遷至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組建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富拉爾基分校。后來,該校幾經改革成為今天的燕山大學。因此,燕大以哈工大為源流,承襲哈工大在工科的優勢和優良的學術風氣。
由于燕大是以重型機械及相關專業為主體發展起來的,機械類專業也理所當然作為其優勢學科。1960年開始獨立辦學時,還曾被定名為“東北重型機械學院”,成為原第一機械工業部直屬高校。這就是燕大與原吉林工大、合工大、湖南大學并稱“機械四小龍”的原因,既是身份的證明,也是實力的象征。
原東北重型機械學院
在那段崢嶸歲月里,在重工業被優先發展的時期,當時的東北重型機械學院也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第一任院長由原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楊殿魁兼任。同時,學校云集了當時國內一批重型機械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包括康大韜、林秀安、鄭煬曾等專家。
彼時,學校選址在工業重鎮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毗鄰當時的第一重型機器廠。一重與學校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學校可以將最新科研成果運用到重型機械的研發和生產中,一重也為學校的師生創造了實踐的最佳平臺。
獨立辦學后,學校在1961年合并了沈陽重型機械學院、蘭州石油化工機械學院,實力進一步提升,并開始招收研究生。改革開放之后,學校順利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可見當時學校的實力是十分強勁的。
從八十年代中葉起,學校逐漸搬遷至秦皇島,并最終定名為“燕山大學”。用十余年時間才完成搬遷,其中的曲折,實在是一言難盡。
燕大的發展不僅與哈工大一脈相承,同時也承襲了一所工科院校該有的細致、嚴謹、專業,以及服務國家建設,培養高水平人才的使命感。這種傳承,推動著燕大不斷開創更好的明天。
特色學科優勢顯著
在重型機械及裝備領域的百年不懈探索,使燕大沉淀出在機械工程領域的顯著優勢。燕大的機械工程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A-,是河北省唯一的A類學科。
除了以重型機械及裝備為特色之外,燕大在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加工工程等重點學科,也享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匯聚了機械領域的大批人才,教學、科研力量強大。
僅在燕大機械學院,擁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有179名,其中就包括黃傳真、趙丁選兩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青”張立峰等國家級人才。
2016年,為支撐我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國際工程教育組織,燕大作為部委選定的兩所高校之一,以工程專業國家認證接受了《華盛頓協議》國際專家的觀摩考察并評估合格。如今,燕大已有18個工科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意味著這些專業培養的人才得到國際同行認可。
基于強大的學科實力,燕大創建了多個領先的科研平臺,在前沿科技攻堅上一次次取得重大成就。
燕大在機械工程領域創建了4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包括起重機械關鍵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冷軋板帶裝備及工藝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先進制造成形技術及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極端條件下機械結構和材料科學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等,省部級科研平臺更是有十余個。
在這些“神兵利器”,燕大科研團隊在前沿技術領域不斷攻城略地,面向國家重大裝備需求,解決“卡脖子”問題。關鍵核心設備“板形檢測儀”成國內唯一替代進口產品,研發了萬噸水壓機、千噸級架橋裝備等國內多項國寶級“首臺套”,攻克了重型裝備設計與穩健運行等關鍵技術,突破超細貝氏體鋼技術瓶頸,解決特種并聯機器人裝備技術難題……這些具有非凡意義的成果,只不過是燕大諸多成果的一部分。
頗具實力的綜合性大學
由于是上世紀80年代后才搬遷至秦皇島,燕大校園談不上“古色古香”,更多的是富含科技氣息的現代化建筑。校園內綠樹碧水,白色教學樓被爬山虎征服,毗鄰金夢海灣,景致之美可比肩風景名勝。
行走在燕大校園,隨處可見莘莘學子忙碌的身影,或校道上展示最新研發的車輛,或操場上演練智能機器人,草坪上爭論得面紅耳赤,或海邊伴著海浪聲背誦英語……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在這里學習各學科前沿知識。
今天的燕大,不再是單一的“機械”學院,而是工學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院校,涵蓋九大學科門類。除了機械工程之外,燕大在材料、控制、材料、計算機等學科領域同樣實力不俗。
從整體上看,燕大有14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30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3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19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學校有5個國防特色學科,5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全球前1%,其中工程學學科排名已進入全球前1‰。
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燕大的材料科學與工程獲評B+,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等三個學科為B。
經過百余年的發展,燕大不僅在重型機械成套設備、亞穩材料科學與技術、精密塑性成型技術、大型鍛件鍛造工藝與熱處理技術等傳統優勢領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在并聯機器人理論與技術、流體傳動與電液伺服控制技術、工業自動化控制理論與技術、極端條件下機械結構與材料科學等前沿領域,也積淀了顯著優勢。
就拿材料科學領域來說。燕大創建了亞穩材料制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有金屬產品工藝及性能優化控制河北省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平臺,完成了“比天然金剛石更硬、更韌材料的創制”成果的田永君院士,就是材料科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雖然與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失之交臂,但燕大早已是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常客。自2000年改制以來,燕大憑借各項突出成果,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勵20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其科研攻關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沖刺“雙一流”
如果說燕大還有什么遺憾,那就是作為昔日的“全國重點大學(99所)”之一,不僅落選了“211工程(115所)”,至今也還沒入選“雙一流”工程(147所)。
燕大落選的原因很多。“雙一流”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其評選需要考慮多個因素,加上機械工程不是當前重點發展學科,而國內擅長機械工程學科的院校太多,學科評估中獲評A-的燕大也僅是全國前10%,多達19所。不過,實力在線的燕大,被當作第三輪“雙一流”的有力競選者。
一方面,就自身而言,燕大在持續進步。燕大有院士團隊領銜,有全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等“硬實力”,以及多個“國家三大獎”成果的加持,其科研實力、學科水平毋庸置疑;近些年來,又自主創建了卓越工程師學院,獲批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等,實力不斷提升。
另一方面,燕大所獲得的支持還在擴大。河北省明確提出支持燕大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實力學科沖擊“雙一流”,并計劃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優化課程體系,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燕大模式”。
如此看來,燕大入選“雙一流”或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2027年再見分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