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場閱兵前中俄會晤成果豐碩,普京力挺油氣供應,中俄能源合作火力全開,這能否讓美國“能源圍堵”夢碎?
【中俄一口氣簽署超20份文件】
就在令人矚目的紅場大閱兵前,中俄一口氣簽署了20多份文件,涵蓋了政治、經濟、安全、醫療衛生等多個領域,將兩國的合作推向了新高度。
在這個大背景下,俄羅斯總統普京更是特別指出,能源是中俄合作的核心驅動力。他強調,過去一年,俄羅斯不但在對華石油出口上占據領先地位,更是在天然氣管道供應量方面首次拔得頭籌。
隨后,俄副總理諾瓦克也在公眾場合坦誠對外表示,俄羅斯計劃在2025年擴大對中國的油氣供應。這無疑為中俄能源合作的美好前景,再增添了一份有力的佐證。
這不僅意味著兩國在能源合作上的進一步深度融合,還體現了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不斷鞏固。可以這么說,這樣的合作不僅僅是簡單的資源交換,而是帶有深遠意義的國際關系體現。
【俄副總理稱將擴大對華油氣供應】
眾所周知,美國一直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對中國的能源安全進行圍堵與干擾。美國的策略不僅復雜多變,還涉及多領域操作,包括加征關稅、航道爭奪以及封鎖威脅等。
首先,在關稅方面,美國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影響力,通過加征石油、天然氣的關稅來限制中國獲取這些資源的重要渠道。
例如,特朗普政府對進口委內瑞拉石油的國家施加關稅制裁,試圖通過這一經濟手段削弱中國的石油供應。這一舉動表面上是經濟博弈,實際上是為了遏制中國增強能源自主權的努力。
其次,在關鍵航道的爭奪上,美國也毫不手軟。作為全球海運的“咽喉”——巴拿馬運河,一直以來都是世界貿易特別是中國與南美洲國家進行資源或商品流通的關鍵戰略要地。
【特朗普計劃封鎖馬六甲海峽等海上要道】
美國不斷試圖通過軍事威懾,甚至施壓巴拿馬政府,設法掌控這一航道。如果成功,對中國的資源貿易尤其是與巴西、阿根廷等國的往來將構成巨大威脅。同時,美國在蘇伊士運河事務上也悄然布局,試圖進一步收緊對全球航運的控制權。
除此之外,美國還大膽提出封鎖馬六甲海峽的想法。這個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最短海路通道,承擔著全球約40%的貿易貨物運輸,也是中國、日本和韓國80%以上能源進口的必經之路。如此激進的戰略設想,旨在掐住中國的“能源命脈”,從而對中國經濟施加更大的壓力。
盡管面對諸多外部挑戰,中俄之間的能源合作依舊穩步推進。就像是應對美國壓力的強大后盾,俄羅斯對華石油輸出不斷增加,十年內增長了四倍,去年每天高達200萬桶的輸出量足以震驚市場。
【普京表示能源是中俄合作的核心驅動力】
這些原油源源不斷地通過西伯利亞的輸油管道到達中國,而正在規劃推進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以及地處北極圈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堪稱中俄攜手抵御西方制裁的典型范例。
但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雖然是中國能源合作的重要伙伴,卻絕非唯一的選擇。中國在石油和天然氣領域通過多元化策略,積極尋求更多國際合作伙伴,以打破任何潛在的外部瓶頸。
在石油領域,中國正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尤其是在波斯灣地區促成石油貿易以人民幣結算,使沙特阿拉伯成為人民幣的全球試驗場,逐漸動搖美元在石油市場中的霸主地位。
此外,通過在非洲安哥拉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獲得了長達25年的石油開采權,實現了雙方的共贏局面。即便是在遭受美國制裁的委內瑞拉,中國也毅然決定繼續合作,彰顯出堅定的國際合作決心。
【中國已經實現多元化能源儲備】
與此同時,中國還在國內建立起了龐大的戰略石油儲備,數百個地下儲油庫可在緊急情況下,滿足全國三個月的需求。
在天然氣領域,中國同樣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國際合作。與中亞國家的多條天然氣管道的建立,使得中亞成為中國陸上天然氣進口的重要來源地。這種廣泛的合作不僅多樣化了中國的進口渠道,也為區域和平與穩定貢獻了力量。
而且,中國在天然氣開發技術上也取得了明顯突破,自主研發的深海鉆井平臺,顯著擴大了中國在南海等海域的勘探能力。
總而言之,盡管中俄能源合作正不斷向前,但中國并沒有因此放緩在全球能源版圖上的布局。通過多元、多層次的戰略布局,中國不僅成功化解了美國意圖構建的“能源包圍圈”,也持續在全球能源舞臺上強化自身的主導地位,塑造著一個新的國際能源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