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迭戈
本文字數:3055字
建議閱讀時間:9分鐘
一邊是出售股權的傳聞,一邊是加碼中國市場的動作。迪卡儂在中國的下一步,要怎么走?
最近幾年,關于迪卡儂擬出售中國業務部分股權的傳聞可謂是不絕于耳。這家曾以“高性價比”聞名的法國體育用品巨頭,正面臨業績承壓、管理層頻繁更替等多重挑戰,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就在這樣的節骨眼上,彭博社與路透社相繼報道稱,迪卡儂正考慮出售其中國業務30%的股權,整體估值或不低于10億美元。
類似的傳聞早在2023年底便已浮現,盡管當時迪卡儂方面出面否認,市場的猜測卻始終未曾平息。今年3月,前CEO芭芭拉·馬丁·科波拉(Barbara Martin Coppola)突然卸任,在職26年的老將哈維爾·洛佩茲(Javier López)火線接棒。新帥上任后的重大動作,便是迅速推進中國市場高端化——3月29日,迪卡儂旗下高端公路自行車品牌VAN RYSEL在杭州開出亞洲首家旗艦店,并全球首發全新RCR-F氣動公路車。
迪卡儂 VAN RYSEL 公路車專賣店。
在這一背景下,迪卡儂醞釀出售中國業務部分股權的消息無疑再度激起輿論波瀾。一邊是出售股權的傳聞,一邊是加碼中國市場的動作,迪卡儂在中國的下一步,究竟是“放手”還是“加注”?
迪卡儂回應出售中國業務
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法國體育用品零售巨頭迪卡儂正考慮出售其中國業務30%的股權,該消息已引發潛在投資者的初步興趣。但據悉,各方在交易結構上分歧不小,部分投資者希望獲得的不僅是少數股權,而是更具控制力的份額。
消息人士同時透露,迪卡儂或仍在權衡方案,不排除最終放棄出售,或考慮其他方式來支持其在中國市場的擴張。
路透社從迪卡儂方面了解到,迪卡儂發言人表示,迪卡儂仍然致力于在中國的長期增長。但對于潛在股權交易的傳聞,迪卡儂方面則拒絕置評。
去年3月,市場傳聞稱迪卡儂有意出售中國分公司股權,當時迪卡儂在接受《財新》采訪時公開否認了相關消息,并強調,集團已經確認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稱其致力于在中國持續深耕。
“中國市場是迪卡儂全球排名前五的市場,但其重要性遠不止在本土開展業務。在全球范圍內,中國是少數集產品設計、生產、物流、品牌和零售為一體的市場。除法國本土以外,中國是迪卡儂第一個擁有全產業鏈的海外市場?!比ツ?月,時任迪卡儂全球CEO芭芭拉·馬丁·科波拉(Barbara Martin Coppola)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這樣表示。彼時,她提出過“在中國,為中國(in China,for China)”的口號。
迪卡儂前全球CEO科波拉。
從銷售表現來看,迪卡儂在中國的發展近年來并不風順。根據《財新》早先的報道,疫情對迪卡儂中國市場造成了深遠沖擊,而電商的迅猛崛起也對其傳統實體門店銷售構成擠壓。中國雖仍是迪卡儂全球前五大市場之一,但排名落后于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一位迪卡儂內部員工透露,疫情期間中國區銷售出現明顯下滑,2023年雖已恢復正增長,但整體規模尚未重回2019年疫情前的高點。
所謂窮則思變,迪卡儂的變化并非無緣無故,另一邊中國市場已與過去大不相同。從多家體育用品上市公司已發布2024年財報來看,2024年,安踏集團營收708.28億元,戶外品牌增長迅猛,可隆、迪桑特在內的所有其他品牌板塊2024年收入同比增長53.7%到106.78億元;亞瑪芬2024年四季度及全年大中華區的營收增速均超過50%,全年營收達12.98億美元。2024財年,lululemon在中國大陸業務凈營收同比增長41%;昂跑在亞太地區銷售額同比增長84.5%,其中中國市場功不可沒,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有品牌在快速跑馬圈地。
昂跑CFO馬丁·霍夫曼(Martin Hoffmann)在最近的財報電話會議也表示,希望2026年后,中國市場營收占比能提升至總營收的10%;始祖鳥CEO Stuart Haselden在財報會上稱,2025年始祖鳥預計在北美開設大約200家門店,在歐洲、中國以外的亞太地區分別開設75家至100家門店,而大中華區門店預計新增150家至200家左右;5月初,HOKA在上海新天地開設1200平全球首家品牌體驗中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今迪卡儂也面臨著如何講好品牌更新的故事,拓寬自己客群的課題。
迪卡儂要干什么?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迪卡儂正試圖從大眾體育用品零售商轉向“品牌塑造”的角色轉型。2024年3月12日,迪卡儂在法國里爾舉行品牌更新發布會,宣布推出新的Logo設計。
新Logo采用更扁平、簡潔的現代化設計,品牌主色也由原來的深藍過渡為更具活力的亮藍,統一應用于線下門店、數字平臺等多個用戶觸點。視覺升級之外,品牌架構也隨之調整。除了原有的九大大眾運動品牌,迪卡儂新設四個專業線品牌:VAN RYSEL(公路自行車)、KIPRUN(跑步)、SIMOND(攀巖)與SOLOGNAC(狩獵),聚焦更細分且專業的用戶群體。
新戰略不止體現在產品層面,也延伸至零售模式的變革。一直以來,迪卡儂以“體驗式購物”著稱,典型門店多為郊區大店,面積高達4000平方米,內部設有羽毛球館、籃球場等運動空間。然而,疫情與電商雙重夾擊下,這種高成本、高坪效依賴的模式顯現疲態。
迪卡儂全球首家使用新標識的門店,法國巴黎左岸店迪卡儂的店內陳列。
去年11月,迪卡儂位于北京崇文門的新標店開業,作為此前品牌煥新后,開設更多小店型戰略的一部分。
去年9月,迪卡儂還在上海開出了月亮灣店、Lalaport金橋店、紅楓店、薈聚店4家全新門店。新店面積控制在1500平方米左右,運動體驗不再局限于店內場地,而是通過與周邊5-10公里內的俱樂部合作實現。
迪卡儂中國副總裁 Diogo Monteiro 透露,未來兩年內,迪卡儂計劃在中國新開 20-30 家門店。
與此同時,迪卡儂在營銷打法上也悄然“轉型”。過去,迪卡儂鮮少依賴明星代言和大型體育賽事贊助,而是以“節省市場費用、讓利消費者”的低價策略聞名。但去年,迪卡儂成了巴黎奧運會的官方合作伙伴,標志著其開始通過全球頂級賽事提升品牌影響力,強化專業形象。
不過,轉型并非沒有代價。社交平臺上,有關“迪卡儂漲價”的討論此起彼伏,有人直言“迪卡儂拋棄窮人”,也有人點贊迪卡儂“終于有設計感了”,“挖來了lululemon前一號員工,果然不一樣”——張曉巖,這位曾擔任中國區品牌負責人的lululemon中國區第一位正式員工,如今已被任命為迪卡儂中國區首席市場官(CMO),品牌風向的轉變可見一斑。
根據2025年3月31日發布的財報,迪卡儂2024年收入達162億歐元(約合175億美元),按固定匯率計算增長5.2%,高于2023年的4.4%。但凈利潤則下滑至7.87億歐元,為近四年來最低,首次跌破9億歐元。
據迪卡儂官網披露,2024年公司營收達162億歐元,凈利潤降至7.87億歐元,較2023年的9.31億歐元有所下滑。
在此背景下,外界對迪卡儂考慮引入戰略投資者、出售中國業務部分股權的傳言,便不再顯得突兀。從迪卡儂的視角來看,放開股權、實現股東結構多元化,或許正是其全球戰略調整的一環。在中國這一高潛力、競爭高度激烈的市場,僅依靠自我造血與內部優化或許已不足以支撐全面升級。
一劑猛藥還是一把雙刃劍?
那么,如果迪卡儂出售中國業務部分股份、引入本地合作伙伴,這些舉措能幫助它擺脫困局嗎?仍需一分為二地看。
2020年,英國經典足球品牌茵寶中國業務由中喬體育以6250萬美元收購;2022年,銳步中國也被轉手至上海聯亞商業有限公司。然而從實際表現來看,這些品牌在完成股權變更后,并未真正迎來“第二春”。中喬體育招股書顯示,茵寶中國在2021年僅實現凈利潤45.14萬元,2022年上半年更由盈轉虧,虧損2.37萬元,市場存在感依然稀薄,盈利能力也不見起色。
茵寶官網顯示,該品牌在中國目前只有4家門店。
反觀餐飲行業,卻走出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徑。
麥當勞中國自中信資本與凱雷投資聯合接手以來,依托中信在三四線城市的本地物業資源,實現輕資產模式落地,同時借助凱雷的國際化運營經驗,推進菜單升級與員工培訓,品牌形象“金拱門”更加貼近本土審美。
同樣,百勝中國的轉型也卓有成效??系禄瞥鲋惺皆绮停槕獓丝谖?;必勝客在門店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餐品研發更具本地創意,結合會員體系與外賣業務雙驅動,成功激活老品牌的全新增長引擎。供應鏈方面,本土資本的引入也推動采購成本下降、配送效率提升,成為支撐業績增長的隱形力量。
當下,迪卡儂的轉身,其背后正是對中國市場主動求變的戰略抉擇。而出售股份、引入本地合作伙伴這劑“猛藥”,或許能激活品牌在中國的第二增長曲線,也可能因路徑不當而傷及根本。
但至少,這一步可以讓迪卡儂更深入地了解當地消費者的需求,更快速地做出產品、價格和營銷方面的決策,從而更好地跟上市場變化,而不是步步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