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的診室里,一位特殊的患者推開了袁希福院長的門。"袁院長,我是干西藥廠的,這是我的名片。今天慕名前來,看看我這個病在您中藥這兒能不能有所突破。"說話的是來自湖北的葉先生,他的話語中既有職業性的直率,又難掩對疾病的憂慮。
這場跨越三百多公里的求醫之旅,始于一項異常的體檢指標。2025年4月3日,葉先生在例行體檢中發現自己的PSA(前列腺特異抗原)指標已連續兩年持續升高。作為西藥行業的專業人士,他比常人更清楚這個數字背后可能隱藏的風險——前列腺癌的陰影。他立即前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進行詳細檢查。PET-CT結果顯示,前列腺右葉存在惡性腫瘤病變的可能。然而令他意外的是,醫院專家給出的建議僅是"繼續觀察",暫不進行穿刺活檢。
"觀察等待"的建議無法安撫這位專業人士的不安。在多方打聽后,葉先生了解到鄭州的袁希福院長在中醫腫瘤治療方面頗有建樹。14日上午,他獨自踏上了跨越長江與黃河的求醫之路。
診室里,葉先生展現出專業人士的特質。"我專門看過您的資料,您是講究辨證吃藥,多維的平衡治療。"他開門見山地說道,眼神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得到袁院長的肯定后,他繼續道:"這個在我們西藥呢,是比較難得做到的,我們主要是針對某一個病癥。像我們開發的靶向藥前面還行,過幾月效果就不好了,甚至到最后都沒有效果了。"這番話不僅道出了西藥治療的局限性,更折射出一位西藥從業者對醫學的深刻思考——當靶向治療遭遇耐藥性,當局部治療難以維持整體健康,醫學的出路在哪里?
袁希福院長認真傾聽后,溫和而堅定地回應:"西藥有西藥的長處,但是對于長期來說,必須要尋找另一種方式,怎么能夠讓身體長治久安,比較穩定,還得從整體入手。"這番話語既肯定了現代醫學的價值,又指出了中醫的整體觀優勢,體現了一位真正醫者的開放胸懷。
隨后,袁院長開始了細致的中醫診斷。他仔細觀察葉先生的舌苔、舌質:"舌苔薄白、薄膩,齒痕明顯,舌質淡紅,舌下瘀血嚴重......"這些在中醫看來至關重要的體征,在現代醫學檢查中往往被忽視。"平時一定要多留意心腦血管問題。"袁院長的提醒展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智慧。
望聞問切后,袁院長提筆開方:"這個藥方呢,一個是提高你個人的免疫力調節身體,一個是要考慮你的心腦血管的問題,再一個要考慮你的PSA問題進行綜合的調理,讓身體達到一個更好的平衡。"這一綜合調理方案,既針對當前的前列腺問題,又兼顧整體健康,體現了中醫"標本兼治"的治療理念。葉先生頻頻點頭,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
這場特殊的醫患對話,遠不止是一次尋常就診。它是一位精通西藥的患者對中醫的主動探索,是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理念的真誠對話。葉先生的身份使他能夠超越普通患者的視角,從專業角度比較兩種醫學體系的差異;而袁院長的回應則展現了中醫的包容性與整體觀。
在醫學高度專科化的今天,西醫往往將人體分割為互不關聯的器官系統,而中醫則始終堅持"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葉先生的求醫經歷提示我們:真正的健康之道或許不在非此即彼的選擇中,而在如何整合不同醫學體系的優勢。當現代醫學的精準診斷遇上中醫的整體調理,當西藥的快速見效結合中藥的長期調養,患者或許能獲得更全面的健康保障。
葉先生的鄭州之行,不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次醫學觀念的跨越。它告訴我們,面對疾病的挑戰,開放的心態和整合的思維可能比固執于單一治療體系更為重要。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西醫或中醫的二選一,而是如何讓兩種智慧共同為人類健康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