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借“他山之石”,蓄積“攻玉之力”。
5月7日至10日,重慶市黨政代表團先后赴廣東省、上海市、浙江省考察,并分別與三省市舉行經濟社會發展合作交流座談。
本次重慶代表團陣容強大,由市委書記袁家軍,市委副書記、市長胡衡華率隊,成員包括多名市領導,以及有關部門、單位和區縣負責人,皆為抓發展的“關鍵少數”。
四天,三省市,多個考察點,數場座談會……代表團這趟輾轉數千公里的東部之行,有何收獲?對于這次行程滿滿、富有深意的考察,我們不妨從“學習”“取經”“合作”3個關鍵詞,一起體會重慶拼經濟、促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5月7日,重慶市黨政代表團與廣東省委、省政府領導座談交流。記者 蘇思 攝/視覺重慶
這是一次開眼界、長見識的學習之行。
互學互鑒是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路徑。那么,重慶代表團為何赴廣東、上海、浙江考察?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渝視察時,賦予重慶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兩大定位”,要求在發揮“三個作用”上展現更大作為。今年“新春第一會”,重慶迭代升級部署“六區一高地”建設,明確要奮力打造“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標志性成果。
怎樣扛起中央賦予的重大使命?如何打造標志性成果?對重慶來說,要錨定“跳一跳、夠得著”目標,多向先進地區學習,取人之長,積蓄高質量發展的后勁。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開放程度高,創新能力強,無疑是重慶需要對標的先進、學習的榜樣。
先看作為中國經濟“領頭羊”的廣東,是改革開放最前沿,是一片不斷創造奇跡的熱土。數據為證:2024年,廣東GDP邁上14萬億元新臺階,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2024年,廣東外貿進出口9.11萬億元,貢獻了全國38.7%的貿易增量;截至2025年2月底,廣東發明專利有效量在全國率先突破80萬件,連續25年居全國首位……
再看改革開放排頭兵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改革開放的前沿窗口,正在加快建設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努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
接著看經濟大省浙江,作為全國唯一的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無論是發展民營經濟、數字經濟,還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綠色低碳發展,都涌現出很多走在全國前列的經驗做法、有效路徑,值得學習借鑒。
目之所及,耳之所聞,心之所向,重慶代表團此趟步履不停的學習之行,感觸和收獲頗多。這將有助于重慶取人之長,匯聚更多優質資源,進一步把國家戰略疊加、產業基礎、交通樞紐等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5月8日,上海市·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合作交流座談會召開。記者 蘇思 攝/視覺重慶
這是一趟有訴求、有期待的取經之旅。
取經問道是代表團此行的重要目的。走進知名企業、參觀科技創新成果展、深入美麗鄉村……從這次滿滿當當的行程看,重慶向廣東、上海和浙江三位兄弟省市取了哪些真經?
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真經。本次東部之行,代表團的重中之重是追“新”——詳細了解各地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促進產業科技融合發展等方面的情況。
在廣東,代表團前往廣州、深圳,考察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在上海,代表團參觀了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在浙江,代表團考察了正泰集團、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未來科技城展館、阿里云智能集團等,行程的“含新量”極高。
“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發展提出的要求。不難發現,此次代表團赴科技創新實力突出、龍頭企業多的廣東、上海、浙江考察,其背后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斷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深意不言而喻。
取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真經。本次東部之行,代表團在上海徐匯區城市運行管理中心聽取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推進情況介紹。一個重要背景是,重慶和上海同為超大城市,在推進現代化治理中面臨著人口結構復雜、業態形式多樣、利益訴求多元等共性問題,迫切需要更多常來常往、互學互鑒的交流。
作為上海中心城區,徐匯區是數字化轉型的先行者,以“數智”賦能善治。近年來,該區通過構建“實景三維數字孿生底座”“三體城市系統”“政務服務大模型”等創新平臺,逐步形成“數據驅動、AI賦能、場景落地”的完整治理生態,為超大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治理提供“徐匯方案”。這給了重慶諸多啟示。
取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真經。除了科技創新、城市治理,鄉村振興也是代表團此行關注的重點。在浙江,代表團前往余杭區小古城村實地考察,了解浙江以“千萬工程”為牽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實踐。
一個重要細節是,前不久,市委書記袁家軍在聚力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推進巴渝和美鄉村建設現場會上強調,要學好用好“千萬工程”經驗,奮力開創城鄉融合鄉村振興新局面。
小古城村是浙江“千萬工程”典型村,近年來依靠“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協商機制,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奮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樣板。這對正在加快推進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的重慶而言,可學習借鑒的經驗很多。
▲5月9日,重慶市黨政代表團參觀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未來科技城展館。記者 蘇思 攝/視覺重慶
這是一次抓機遇、促對接的合作之舉。
黨政代表團的考察,往往是帶著滿滿的誠意,奔著合作而去。這趟為期四天的東部之行,重慶代表團收獲了哪些合作?
宏觀上,深化重大國家戰略協同聯動。推動國家戰略更有效地對接、協同,是重慶此次東部之行的一條鮮明主線。
比如,與廣東,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戰略對接聯動為牽引,共同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與上海,立足服務重大國家戰略,在推動形成高水平開放格局上加強協同,在構建海外綜合服務體系、服務企業“走出去”上更好互動,在深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上相互賦能。可以預見,在共同服務國家戰略之下,重慶與更多地區的協同聯動將會變得更加頻繁、密切。
微觀上,強化優勢互補的平臺、項目、產業合作。跨區域的合作共識要轉化為實打實的發展成果,需要具體的抓手。重慶代表團此次東部之行在一系列的交流對接中,促成了諸多合作。
比如,引導粵渝企業用好廣交會、高交會、西洽會等平臺渠道,共同拓展內外貿市場;與上海在共建共享長江黃金水道、深化高能級開放平臺聯動、推動山區庫區強縣富民和現代化等方面深化務實合作;與浙江在服務國家對外開放、城市治理和鄉村建設、文旅交流等方面加強優勢互補,打造更多區域合作標志性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重慶此次東部之行在浙期間召開浙商座談會,成為一大亮點。座談會上,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華峰集團董事局主席尤小平等浙商“大佬們”參加活動并發言,引發關注。
這其中不乏重慶熟悉的“老朋友”,勾連起成千上萬浙商入渝合作的件件往事。2010年,因為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結緣,尤小平將華峰集團重要項目“落子”重慶涪陵區,如今累計投資超200億元,建成全球最大己二酸生產企業、全球最大單體氨綸生產車間,成為重慶先進材料產業的“模范生”。
學習取經歸來,是為了更好地再出發。我們期待,通過這次高規格、長時間、多點位的考察,重慶能夠把各方力量充分調動起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縱深推動現代化新重慶建設不斷跑出新速度,積累整體躍升加速度。
來源:新重慶-重慶日報
編輯:賀子桓
審核:程正龍
主編:王方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