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偷吃人參果,為啥不給小白龍偷一個?小時候沒看懂長大看懂了
在《西游記》中,孫悟空偷吃人參果時忽略小白龍(白龍馬),包括身邊人也都沒人想起小白龍,此事引起了許多觀眾的疑惑。
畢竟按照唐僧收徒順序算的話,小白龍才是二師兄,豬八戒排在第三,可是小白龍卻喊豬八戒“師兄”,甚至觀眾許多時候都忽略了小白龍的存在。
到了人參果一集,唐僧師徒全員匯合完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職責。
豬八戒偷聽到了清風明月的話以及看到他們二人吃人參果,就攛掇著孫悟空去偷,孫悟空的確夠義氣,按照人頭計算好了數量,每人一個恰好夠。
分果子的時候,因為沙僧沒在身邊,孫悟空還特地讓豬八戒將沙僧喊來了,才當著所有人的面開始分配。
那么他們為什么沒人覺得小白龍也可以吃一個人參果呢?甚至后來孫悟空被誣陷偷了四個果子,也沒任何人想過用“小白龍也吃了一個”當借口。
其實原著里將這些因果關系都交代清楚了。
首先,小白龍在取經團隊中的核心身份是坐騎(白龍馬),職責是馱唐僧西行,而非直接參與降妖除魔或日常行動。
取經團隊的“師徒四人”是明確的功能組合(悟空主戰、八戒輔助、沙僧擔行李、唐僧為精神核心),而白龍馬被設定為“工具性角色”,通常以馬形示人。
雖然《西游記》沒有明說,但在設定上或許默認小白龍是不能隨便變身的,這一點唐僧師徒也都認可。
另外,唐僧一行人中,大家或多或少都跟孫悟空當年大鬧天宮等一系列事件,有間接和直接的關系,小白龍則跟這些毫無關系。
孫悟空:大鬧天宮是“因”,被壓五行山是“果”;偷人參果的狂妄之舉,可視為其性格中“不服管束”的延續。
豬八戒:曾為天蓬元帥卻因色欲被貶,偷吃人參果時慫恿悟空,暗合其貪食好利的本性。
沙僧:原為卷簾大將,因失手打碎琉璃盞被貶,性格隱忍,偷果時僅旁觀分食,體現其被動隨眾的特質。
小白龍無此業力:小白龍的罪責源于忤逆父親(燒毀明珠),與天庭沒有直接沖突,其加入取經是為“贖家族之罪”,而非償還個人與天庭的因果。
再者,西天取經的八十一難雖然大多都是提前安排好的,但同時也通過事件和師徒四人的言行,詮釋了形形色色的人的形象,展現了他們處事的態度和反應。
小白龍是“隱忍”的象征:
他在團隊中始終以馬形存在,暗示他“去自我化”的修行態度。偷吃人參果是欲望的體現,而小白龍早已通過削角退鱗、化身為馬完成了“去欲”的儀式,故無需參與此事。
師徒四人是“世俗性”的象征:
悟空、八戒、沙僧雖為修行者,仍保留凡心(貪、嗔、癡),偷果行為暴露人性弱點;而小白龍作為“非人形角色”,象征對欲望的徹底剝離,與事件形成對比。
同時,作者如此安排也是為了角色戲份的平衡——小白龍在《西游記》中僅有三次顯形(鷹愁澗、寶象國、朱紫國),每次均為關鍵情節服務(如救唐僧、斗妖魔)。
偷人參果屬日常沖突,無需小白龍的出場,否則會削弱其“神秘感”與關鍵時刻的戲劇張力。
而且鎮元子與孫悟空的對抗才是這一環節的核心,且五莊觀乃道家圣地,小白龍身為龍族(屬天庭水系神靈),身份敏感,回避此事可避免節外生枝。
所以,表面看是吃人參果,實則吃的是道心和欲望。
《西游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不會浪費筆墨寫無用的情節和人,此時小白龍若出現于主題無益,只能隱身了。
我要說的就是這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