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之初的宗室爵位是十分金貴的。
大多數朝代,例如唐朝和明朝,只要是皇帝的兒子,沒有年少夭折,就保底能得個親王爵位。
明朝的親王更是可以世襲罔替,親王非繼承人的兒子也可以封個世襲罔替的郡王。
清朝就不一樣了。清朝建立之初,第一個稱帝的皇太極有一大幫子戰功赫赫的兄弟和子侄,他卻只摳摳搜搜地封了6個親王。
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都有許多個兒子一生最高爵位也就鎮國公、輔國公這樣的低等爵位。
然而隨著清朝入關、皇帝愈發集權,清朝的宗室高等爵位也漸漸變得“爛大街”以來,具體表現就是親王這個宗室最高爵位的含金量繼續下降。
本文我們就來看看,清朝的宗室爵位是怎么一步步“貶值”的。
01、清朝創建之初,非旗主不能為親王
在清太宗皇太極正式稱帝之前,清朝宗室的最高爵位是貝勒,這在滿語里是王的意思。
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并改國號為清之后,重新制定了宗室爵位制度,變成了我們熟悉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多級別爵位,其中親王成為宗室的最高爵位。
但并不是原先的貝勒,都能晉升為親王。皇太極稱帝之前后金的貝勒少說有十來個,可是能夠成為親王的,卻只有6個而已。
他們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成親王岳讬。
熟悉清朝歷史的朋友,會覺得這6個名字非常眼熟。
沒錯,這6人后來全部成為清朝赫赫有名的功封鐵帽子王。
清朝初代親王的含金量,可見一斑。
那么這6個親王是憑什么獲封的呢?
首要條件就是必須戰功赫赫。
這6人里,從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就開始上戰場的代善和岳讬自不必說,就連年紀最小、資歷最淺的多鐸,虛歲僅23歲,就已經有了8年的沙場經驗,參與了不少大仗。
他們就是清朝創建之初戰功最高的那一批人。
其次,還得是八旗旗主。
皇太極首封的6親王,全都是八旗旗主。
多爾袞和多鐸的同母兄阿濟格,堪稱清初第一猛將,無論是沙場經驗還是戰功,都要勝過多鐸這個小8歲的幼弟,卻只能獲封武英郡王。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不是八旗旗主,所以戰功再高,也夠不上親王的門檻。
除了這6個首封的親王之外,皇太極還封了一個特殊的親王,那就是他最倚重的對手、擁立他登基的大功臣薩哈廉。
薩哈廉并不是旗主,但卻是正紅旗旗主代善的繼承人,且在皇太極稱帝后不久就因病去世。
皇太極悲痛之下,才破例追封他為穎親王。但他的兒子繼承的,也僅僅是郡王之位。
而薩哈廉正是后來的鐵帽子王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的父親,勒克德渾只活了24歲,功勞有限,他這個鐵帽子王有一半得算在薩哈廉頭上。
可見清朝創建之初,別說活著的親王要求極為苛刻了,就連死去之后才追封的親王,也是絲毫不摻水的。
想要在清初當親王,就算是皇帝的親兒子,也是難于上青天。
02、多爾袞掌權后,封王的標準開始松動
皇太極當了8年皇帝。在這期間清朝又打了不少重要的大仗,清朝的實力也快速增長。
宗室們自然也是立下了不少戰功。
但宗室親王的數量,不增反減。
這是因為,皇太極對宗室繼位苛刻,稍有犯錯就被降級。
豫親王多鐸就被連降兩級成了貝勒,一直到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已經又立了不少功,也才被升為親王。
成親王岳讬更是因為是禮親王代善的兒子,家里一門兩親王過于扎眼,被皇太極忌憚,被找茬削爵。后來岳讬在外打仗的時候因天花病逝,才又被追封為克勤郡王。
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也都被降過級,只是后來又升回來了。
而其他的宗室,拼了命打仗立功,別說親王了,連個郡王之位都夠不到。
究其原因,還是在皇太極眼里,非八旗旗主不配為親王,功勞不夠的八旗旗主,也不配為親王。
但皇太極去世之后,清朝的封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皇太極去世后,6歲的順治皇帝登基,多爾袞以攝政王的身份掌權。
多爾袞為了獲取更大的權力,就需要宗室的支持。而獲得宗室支持的最好方式之一,自然是給他們封爵。
所以多爾袞掌權之后,封了兩個重要的郡王。
一個是努爾哈赤第7子阿巴泰。他十分驍勇善戰,戰功在宗室當中也是比較靠前的,但卻因為生母僅僅是努爾哈赤的側妃,出身低,一直得不到他戰功應得的待遇。
多爾袞封他為郡王,也是看在他和他兒子都很能打,是值得拉攏的對象。
另一個是皇太極的第5子,順治皇帝的哥哥,碩塞。他只有16歲,沒有上過戰場,按照皇太極時期的風格,他絕無封王可能。
但是多爾袞為了表示自己尊重皇帝,也為了得到碩塞的支持,或者至少不要讓碩塞給自己使絆子,而封他為郡王。這也是清朝第一個無功而封郡王的宗室。
多爾袞率還封了一個新的親王,那就是他的同母哥哥阿濟格。
阿濟格堪稱清初第一猛將,皇太極和多爾袞遇到難啃的硬仗都喜歡讓他出馬。論戰功,他絕對配得上親王之位。
但是一來皇太極不想看多爾袞同母三兄弟全是親王,過于顯赫,二來阿濟格不是旗主,在皇太極心目中還是達不到親王標準。
所以阿濟格多年來一直被卡在郡王之位。
多爾袞此次把阿濟格晉升為親王,自然是為了提高同母兄在宗室當中的地位,以鞏固自己的權勢。
多爾袞新封的這一親王兩郡王也意味著清朝封王爵的標準開始出現松動,不再像皇太極時期那么極度苛刻了。
此后清朝在關內作戰,一批年輕的宗室也紛紛以戰功獲郡王之位。
03、一代親王逐漸凋零,二代親王登場
在多爾袞掌權的前6年,雖然封了好幾個郡王,但唯一新封的親王就是同母兄阿濟格。親王的標準依舊苛刻至極。
直到順治六年,多爾袞的同母弟豫親王因天花去世,多爾袞失去了在宗室當中最重要的支持者。
多鐸得天花回天乏術的消息傳來的時候,多爾袞正在外打仗。他一聽到這個消息,立馬班師趕回京城。
回京的路上,多爾袞經過大同。由于諸王叛亂,此時清朝能調動的王爺貝勒們,基本都在大同城外圍攻。
也就是在這里,多爾袞一口氣新封了3個親王,分別是承澤親王碩塞,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
這是因為,多鐸去世之后,多爾袞需要在宗室當中尋找新的倚仗。
這3個新親王都是多爾袞的侄兒,對多爾袞雖敬重,卻不是多爾袞的鐵黨,多爾袞希望能以封親王的方式讓他們更偏向自己一些。
不過這3個新親王已經是年輕一代的佼佼者了,卻依然不能和前面的親王們相提并論。
所以多爾袞在封號上留了一手。清朝正常的親王封號是“和碩某親王”,例如多爾袞同母兄阿濟格的封號全稱就是和碩英親王。
但是多爾袞封的3個新親王卻沒有“和碩”的封號,而僅僅叫做“某某親王”。
封王詔書里也特地聲明,他們這個親王的含金量是不如初代親王們的,地位上也不能和初代親王平起平坐。
接下來的幾年里,多爾袞和同母兄阿濟格先后去世。而此前禮親王代善和肅親王阿濟格也去世了。
清朝除了繼承爵位的二代親王們之外,只剩下一個正兒八經的初代和碩親王了,那就是努爾哈赤的侄兒濟爾哈朗。
多爾袞封的這3個半吊子親王也才正式“轉正”,成為真正的和碩親王,為清朝撐門面。
此時清朝親王的含金量,已經不能和初代親王們同日而語了。
04、清朝一統天下,親王持續“貶值”
隨著清朝在關內站穩腳跟,并一統天下,皇權也越來越集中,宗室們上戰場的機會越來越小。
此時別說是以初代親王的苛刻標準了,哪怕是以多爾袞封那幾個半吊子親王轉正的標準,宗室里恐怕也出不了新的親王了。
再加上皇帝也需要提高自己親兄弟、親兒子的地位,好削弱功封王爺及其后代們在宗室當中的影響力。
所以清朝的親王也開始由“功封”轉向“恩封”。
例如順治就把自己沒上過戰場的弟弟博穆博果爾封為襄親王。這也是清朝第一個直接無功而恩封的親王。
康熙的3個活到成年的兄弟,也全部恩封親王。
但是康熙封王還是有度的。他一共有24個序齒的兒子,但只有3個比較年長的能在他有生之年被封親王。
康熙去世之后,雍正晉升了好幾個當差當得好的兄弟為親王,但康熙的兒子里依然有好幾個一輩子最高爵位只是貝勒的。
雍正的兒子少,長大成人的更少,所以雍正沒有苛待自己的兒子,繼位之后大方地給兒子們都批發了親王。
乾隆的兒子多,一開始給爵位還是給得比較謹慎的。但他實在太長壽,他的不少兒子都活不過他,所以最終沒有太早去世的兒子,也都熬成了親王。
當然乾隆最小的兒子永璘在乾隆活著的時候只是貝勒,他是在同母哥哥嘉慶皇帝在位期間熬成親王的。
此后的清朝皇帝越來越生不出兒子,給爵位自然也越來越大方。皇子們就算在皇帝老爹在位的時候封不到親王,也大多能在皇帝哥哥繼位之后熬成親王。
實在是壽命不長沒熬到親王的,保底也能當個郡王。
這時候清朝的親王含金量,可以說是“貶值”到底了。
莫說是普通親王貶值,就連清朝最金貴的鐵帽子王都貶值了,晚清封的3個恩封的鐵帽子王,和清初那些戰功赫赫的鐵帽子王們,實在是不能比。
你說是不是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