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武漢漢陽長江與漢江交匯處的南岸嘴。
武漢在地理位置上是得天獨厚的。武漢的地理特征被地理人文學家們概括為這樣幾句話: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其中,這“一線”即指的是京廣鐵路線,“兩江”即指的是長江、漢江,“三鎮”即指的是漢口、漢陽、武昌這歷史上的三鎮,“四海”指的是武漢的地理位置位于內陸腹地,應“五方雜處”則指“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漢口竹枝詞》)的武漢市民構成。其余幾句,大體上是說武漢地處國中,交通便捷,人文薈萃,具有文化上的特殊優勢等等。
武漢的“九省通衢”是怎么來的呢?由于武漢位于長江與漢江的交匯處,在明清時期就形成了密集的水運網絡,武漢的水運能夠西上巴蜀、東下吳越、溯漢江可至豫陜、經洞庭湖能南達湘桂,因此擁有“九省通衢”的美名。明清時期,漢口(那個年代還沒有武漢市這個城市名稱)憑借其優越的區位優勢,與九省通衢”的水運交通,迅速的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商業港口和物資集散地。漢口港的鹽務繁榮,被譽為“鹽務之盛,堪稱天下第一”,并且是商品糧的重要轉運樞紐?。漢口港還是各類商品的集散地,吸引了大量商人和貨物在此聚集?,成為當時內陸第一繁華的城市。
上圖:武漢漢口長江之濱我國內陸唯一的海關武漢關,
在明清時期,漢口的水路交通不僅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還推動了全國范圍內的物資交流。漢口港的繁榮使得各類商品如棉花、大豆、茶葉、布料、水果、雜糧、茶葉、桐油、瓷器、皮毛、生漆等在此交匯,進一步鞏固了漢口的商貿地位?。到了清朝前期,漢口港的年貿易額竟然超越了天津和廣州,是僅次于上海之后的全國第二大港口城市。由于漢口占住著兩江交匯的地理位置,工商業的繁榮,使其在歷史上擁有多個美稱,這里面包括包括中國“四大名鎮”之一、“天下四聚”之一、“楚中第一繁盛處”和“東方芝加哥”這些重量級的稱呼。
武漢三鎮武昌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東漢時期?。最初,武昌作為江夏郡的一部分,尚未形成獨立的城垣。到了東漢末期,隨著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位于長江之濱的武昌(江夏)成為軍事重鎮和江夏府治的所在地,孫權在此興建吳王城,并改名武昌,寓意“以武而昌”?。武昌城在三國時期由孫權筑成夏口城?,作為軍事城堡對抗曹操勢力。夏口城依山而筑,地勢險要,黃鶴樓便是其軍事瞭望塔的前身。隨著歷史的推進,夏口城逐漸發展成為郢州城、鄂州城,直至最終的武昌城?。宋代,江夏成為湖北地區的行政中心,其地名多次變換,這反映了其行政地位的重要變化?。
上圖:武漢武昌長江之濱蛇山上的江南名樓黃鶴樓。
武昌城真正的崛起是在元代成為湖廣行省的治所?后,當時的湖廣行省的管轄范圍為今天的湖北、湖南、廣西和廣東、貴州的一部分,是全國最大面積的行省,這標志著當時的武昌成為行省級大區域的行政中心。明代,武昌更是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的駐地,城內衙門云集,又成為了“湖廣會城”。清代,雖然湖南、湖北分家,但武昌仍是湖北布政司、武昌府的治所,與江夏縣并稱,均指今武昌地區?。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我們這篇稿子的主題:武漢三鎮中漢陽鐵定排第三,最有名氣的到底是武昌還是漢口呢?
其實這要分成兩個階段來對比。明清之前,武昌的名氣更大,明清之后,漢口的名氣更大。明清之前,武昌是重要的軍事和商業中心,因此才有了江南三大名樓以及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的誕生。明清之后,漢江改道,漢口位于長江與漢江的交匯處,擁有絕佳的區位優勢,這使漢口迅速成為全國級別的商品集散地和金融中心,城市發展和商業經濟都非常出眾。到了清代,漢口的城市面積和繁華程度都遠超武昌和漢陽?,其經濟和商業活動更加繁榮?,并被譽為“東方的芝加哥”。到了1923年,當時北洋政府還把漢口設為我國的第一座直轄市。因此,武漢三鎮中最有名氣的還是漢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