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黎兜兜
來源 | 柒先生
ID |sevsir
你以為的“需要”,不過是對方在“消耗”。
他深夜發(fā)消息問“在嗎”,
你秒回“在”,他卻沒了下文。
第二天他若無其事找你幫忙改PPT,你熬到凌晨兩點,換來他一句“還行吧,但這里不太專業(yè)”。
你安慰自己:“他肯找我,說明我重要。”
可他轉(zhuǎn)頭在朋友圈曬出和別人的慶功宴,照片里他摟著新同事的肩膀,配文:“感謝大神帶我飛!”
那一刻你突然明白——你從來不是他的“選擇”,
只是他隨手可用的“備選”。
為什么總有人“看不上你又吊著你”?
答案藏在心理學“最小阻力原則”里,人總會選擇成本最低的路徑滿足需求。
你的隨叫隨到,是他的情緒垃圾桶;你的有求必應,是他的免費工具箱。你的過度包容,是他的安全感溫床。
他不是不知道你的價值,只是故意裝作“看不見”。
因為一旦承認你的好,就必須用同等價值回饋,而懶惰和自私,讓他選擇了“裝瞎”。
別高估關系,別低估人性。某上市公司高管曾分享過一段經(jīng)歷:
剛創(chuàng)業(yè)時,他常陪某大佬打高爾夫。
對方總在揮桿間隙“指點”他商業(yè)模式太幼稚,卻又每次酒局都叫上他買單。直到他的公司拿到融資,大佬突然主動提出:“我早看出你是潛力股!”
他笑著拒絕:“不必了,當你看不起的人起飛時,最先慌的永遠是當初俯視他的人。”
頻繁聯(lián)系≠重視你,可能恰恰說明你“好用”。
《人類簡史》提出過一個殘酷觀點:智人能戰(zhàn)勝尼安德特人,不是因為更善良,而是更擅長利用資源。
那個總在需要時找你、風光時忽略你的人,不過是把你當成了“情緒備胎”,就像手機里的充電寶,用得順手卻從不帶出門炫耀。
真正的高段位解法:把自己變成“非對稱資源”。
投資人張磊在《價值》中寫道:“最好的投資是讓對手方感到‘不配得’。”
當他再找你幫忙時,試試這么說:“我最近在攻關新項目,咨詢費每小時2000元,不過對你,可以打八折。”
你會發(fā)現(xiàn)三種結(jié)局:
要么他從此消失,
要么他開始尊重你,
要么你意外開辟了新副業(yè)。
當你看重自己的時間,別人才會為你的時間定價。
別怕失去,低質(zhì)量關系斷得越早,高質(zhì)量貴人來得越快。
自媒體大V說過一個故事:
她曾為維系某“大佬”人脈,每周坐高鐵去陪對方喝茶,直到有次孩子發(fā)燒,她委婉推辭,對方竟嘲諷:“當媽了果然沒事業(yè)心。”
她果斷拉黑后,反而被另一位企業(yè)家主動邀請合作:“我觀察你半年了,對自己狠的人,對事業(yè)更負責。”
日本經(jīng)營之神稻盛和夫初入職場時,上司總嫌他太較真:“零件而已,差不多得了。”
他卻在每個螺栓上都刻下自己的名字,后來客戶指定要“帶簽名”的產(chǎn)品,他笑著回憶:“否定你的人,往往在幫你劃重點。”
最后送你這把“斬亂麻”的快刀:
① 量化價值:
在紙上寫下他占用你的時間/情緒/資源,換算成市價,你會驚覺自己一直在“倒貼”。
② 設定底線:
“三次無償幫忙后必須談回報”,“陰陽怪氣超過兩句立刻終止對話”。
③ 制造缺口:
當他第N次找你時,淡淡說:“抱歉,我的檔期排到下個月了。”
你越稀缺,他越恐慌;你越從容,他越被動。
看不上你卻纏著你的人,就像過期彩票,刮不出大獎,還占著錢包的位置。
當你學會把自己活成“限量版”,自會明白:真正的貴人從不會彎著腰施舍,而是踮著腳夠你。
*文章來源:作者:柒先生 已婚。代表作《入口的東西和愛的人,要心花怒放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