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晚上8點整,平壤全城突然陷入黑暗。
羊角島酒店47層旋轉餐廳里,中國游客的尖叫與刀叉墜地的脆響交織成片。朝鮮導游淡定地點燃蠟燭:"這是電力調度,為保障重點單位..."話音未落,窗外金日成廣場的射燈突然亮起,將領袖畫像照得如同白晝——方圓三公里內,唯有這尊圣像享受著24小時不間斷供電。
這個魔幻場景點燃了我們的探險欲。當導游宣布"今晚提前宵禁"時,我和驢友阿杰、攝影師小米交換眼神:是時候解開朝鮮電力之謎了。
21:17分,我們化身"追光者"溜出酒店。
換上從洗衣房借來的灰布衣,胸前別著金日成徽章,卻在第一個路口就踢到井蓋——整個綾羅大街的路燈集體罷工。借著手電筒微光,我們發(fā)現(xiàn)柏油路上密布著施工留下的凹坑,遠處工地塔吊上閃爍的紅燈,竟是方圓五公里內唯一的光源。
"快看!那里有光!"阿杰突然指向居民區(qū)。
在某棟筒子樓三樓窗口,搖曳的燭光映出四個圍坐的身影。架起長焦鏡頭,畫面令人震驚:三個孩子借著蠟燭寫作業(yè),母親正在用鏡子反射月光增加亮度。更震撼的是窗臺排列的六支蠟燭——每支都短得只剩拇指長,蠟油在窗臺凝固成小山。
22:49分,我們在金策工業(yè)大學的圍墻外發(fā)現(xiàn)光明悖論。
校園完全漆黑,但正門處的金日成銅像卻被十盞射燈籠罩。守夜大爺握著手電筒巡邏,光束掃過公告欄時,我們看見2023年的用電告示:"優(yōu)先保障科研單位、重點工廠及革命圣地供電"。
突然,遠處傳來發(fā)電機轟鳴。循聲摸到某涉外商店后院,柴油發(fā)電機噴著黑煙運轉,櫥窗里中國制造的太陽能充電寶標價38美元。店員用朝鮮語嘟囔:"這些貨,都是給平壤新區(qū)準備的..."
23:33分,平壤站前廣場上演著最震撼的"黑暗課堂"。
上百名等夜班車的市民自發(fā)圍成光圈,三十多支手電筒聚焦在中央——戴眼鏡的教師正在用粉筆在地面書寫微積分公式。穿工裝的學生們跪地做筆記,粉筆灰沾滿褲腿也渾然不覺。
我們冒險靠近時,教師突然用中文說:"1980年代,中國同志也是這樣打著手電學習的吧?"原來他是中朝合建水電站的技術員,每晚在此免費授課。當小米遞上中國產的充電寶,他掏出印著三峽大壩的筆記本:"看,這是我們共同的光明藍圖。"
次日凌晨5點,我們潛入平壤新區(qū)施工現(xiàn)場。
巨大的"中朝友誼變電站"標牌下,中國工程師正指揮安裝太陽能板。項目負責人指著晨霧中若隱若現(xiàn)的樓群:"這些新建公寓將配備風光互補供電系統(tǒng),技術全部來自中國電建。"
在工人休息棚里,我們發(fā)現(xiàn)了昨夜便利店見過的姑娘——她正用中國捐贈的LED燈復習《電力系統(tǒng)分析》,書頁間夾著泛黃的照片:1994年中朝專家在鴨綠江電站的合影。
返程航班上,我翻看偷拍的視頻:
凌晨2點的平壤少年宮,孩子們借著應急燈排練《東方紅》;
大同江畔的夜釣者,用熒光浮標組成星河;
居民樓天臺上,上百部朝鮮手機屏幕組成的星空...
空姐送來朝鮮日報,頭版標題赫然寫著:《2025全面電力改革計劃啟動》。配圖是平壤新區(qū)效果圖,樓頂?shù)娘L力發(fā)電機與太陽能板,像極了北京奧運村的清潔能源矩陣。
在丹東口岸,我把華為夜視儀送給朝鮮海關小哥。他摸著設備上"中國制造"的刻字,突然指向鴨綠江大橋:"看,新裝的太陽能路燈,中朝各負責一半供電。"
暮色中,對岸新義州亮起零星燈火,鴨綠江上的光帶逐漸連成銀河。這一刻我突然明白:朝鮮正在經歷我們父輩走過的路,而中朝友誼,就是穿透黑夜的那束永恒之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