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美國企圖通過亞太再平衡戰略穩固自己在亞洲地區的霸權主義地位,尤其是在俄羅斯忙于俄烏戰爭無法抽身的情況,美國政府正在加緊對中國的制裁,總統特朗普上臺之后更是大手筆,很快就在支持烏克蘭作戰的同時,開始了對華的關稅政策。
隨著所謂對等關稅政策的出臺,美國針對中國的稅率一度提高超過100%,中方及時給出多種反制措施,雙方你追我趕,互不相讓,直接擾亂了整個世界的市場和貿易秩序,美國作為始作俑者,自然是打腫臉充胖子,飽受困擾。
或許是迫于形勢的變化,中美雙方高層在日內瓦進行了談判,美國在會議之中的表現似乎乖巧了不少,早就已經沒有了原來咄咄逼人的氣勢,甚至表現出了出乎全世界意料的態度,就連對中國的稱呼也發生了變化。
中美關稅爭鋒與名稱
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中國與美國之間的關系原本就十分微妙,早在特朗普上臺之前,他就在自己的經典著作之中,將中國視為美國在亞洲重要的敵人之一,完全是一種競爭對手的身份。
主要是因為近些年來中國的發展,對美國在全球范圍內霸權主義的推行造成了嚴重威脅,所以這幾年的美國幾乎從經濟,政治甚至是貿易等多領域都展現出一種如臨大敵的感覺,尤其是在近期,美國總是有意無意制裁和打壓中國。
例如前期對我國諸多主權領域的干涉,除了在南海地區推行的自由航行政策之外,還公然在我國臺海地區舉行軍事演習,企圖利用臺灣民進黨臺獨的錯誤思想干涉我國內政,而臺灣問題只是美國慣用的手段之一。
最能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的當屬美國在三四月份推行的關稅政策,特朗普政府以保護美國的經濟與稅務為借口,將自己的單邊主義再創新高,美其名曰減少貿易逆差帶給美國的經濟影響,取消所謂的不公平競爭,實際上才是推行關稅霸權主義。
其主要措施為,對美國幾乎所有的貿易合作伙伴加征一定分量的對等關稅,這樣的地圖炮看似殺傷范圍很廣,實則依然是在針對中國,因為相比于其他所謂的盟友,美國針對于中國的關稅更加高昂,并且后續還一路飆升。
后續我國為了捍衛自身的發展權益,及時采取反制措施,于4月9日將對美稅率從84%提高為125%,這是對于美國關稅霸凌政策最強有力的回擊。
與此同時,中國還指出,美國對華加征的超高關稅是嚴重違反國際貿易規則的,所謂對本國的貿易保護,實際上也嚴重違背了基本的經濟規律和常識,是基于單邊主義完全意義上的脅迫。
但美國對于這種情況卻視而不見,他似乎已經預料到了中國會采取對應措施,所以一直沒有表態。
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里,中美雙方一度展開了一場此消彼長的關稅競爭,雙方稅率的穩步提高也是在明晃晃地較勁,而美國方面的做法似乎更加不計后果,對中國所征收的關稅甚至一度調整超過200%。
當出現這種局面時,所謂的關稅調整就變成了笑話,所謂對貿易的保護也就徹底淪為了一場針對中國的數字游戲,中國則直接表示不奉陪了,對于美方加征的關稅,中國方面直接不予理會。
隨后的社會輿論總是捕風捉影,曾一度傳出美國妥協讓步的流言,甚至還有關于特朗普暗示雙方談判的傳言。
但截至4月25日,中國商務部明確給出文件,目前中美雙方并沒有進行任何談判,對于這場稅率較量,中國方面的態度依舊強硬,并且明確表示,要打奉陪到底,要談大門敞開。
也就是說將允許美國前來談判,但也是有條件的,總不能一邊繼續讓美國對中國加征高額關稅,一邊和美國坐下來談判,這是嚴重違反經濟秩序且不公平的。
要想雙方順利坐到談判桌上,美國方面需要給出足夠的誠意,首先應該及時結束長久以來所提出的錯誤政策,雙方在穩固貿易公平性的基礎之上才有談判的可能。
在此之后,關于中美雙方的流言蜚語,有所消沉,而美國方面也似乎也意識到,現在的中國并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雙方最終在5月12日舉行了中美日內瓦經貿談判,從具體的流程來看,雙方的關系似乎有了進一步進展。
美國方面在措辭和態度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敵人到合作伙伴
在這一次中美談判之中,后者一改往日高高在上的態度,用“中國合作伙伴”這一全新而又親切表述方式,這種稱呼上的轉變也意味著中美之間的關系有了更多的可能,起碼會從原來的經濟貿易對抗轉變為合作狀態。
而從國際層面來看,美國的貿易代表在此次會議中對中國的叫法不僅是稱呼上的變化,還是一種積極信號的釋放,也就是說美國終于服軟了,釋放出了一種緩和的態度和語氣來尋求與中國解決分歧和問題,這也算是一次創舉。
就連曾經瘋狂對中國叫囂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公開對媒體表示,此次中美雙方的會談是友好且富有建設性,并且明確表示雙方的關系將會完全重啟。
也就是說,但隨著美國稱呼的變化,我國在這場關稅戰役之中取得了最終勝利,美方的讓步就是最好的證明。
中美雙方之所以能夠在這一層面達成一致,前提是美國對自身的政策進行了多次調整,比如修改4月2日所推行的政策,降低對中國商品原本所加征的關稅,將當日政策中的25%關稅降低為10%關稅。
此外,后續4月8日和9日頒布的政令之中,對中國加征91%的關稅,對于這項政策,美方直接宣布取消。
美國這樣的舉措也算是改正了自己的錯誤,中國方面也給予了回應,例如同步暫停對美國商品加征的24%反制關稅,同樣將基準稅率調為10%,此后對應的91%關稅政策也被同步取消。
但這種雙向性的政策調整并不意味著中美之間徹底放下所有的分歧,只能說明目前的中國和美國從高關稅的對抗走向了階段性的關稅緩和,也可以簡單理解為美國受關稅政策影響挽救本國經濟的對應補救措施。
關稅走向平衡的背后
我們需要更深層次理解到的是,美國此次的關稅下調或許只是迫于關稅政策本身或者是中國的反制措施影響到了本國的發展,極有可能并不是真心悔過。
因為美國濫施關稅的手段嚴重損害了本國利益,早在美國加征關稅之后,就造成了國內物價飛漲,利率大幅度下跌,美元出現貶值,隨后伴隨著稅率的提高,美國企業的成本進一步上升,企業利潤大幅度下滑,進出口貿易量同樣銳減。
主要是因為美國關稅政策的提高,實際上損害了許多盟友的利益,如對于歐盟來說,關稅的提高意味著歐盟產品在美國市場競爭力的大幅度下降,加之以俄烏戰場的拖累,整個歐盟的經濟都陷入衰退狀態。
不僅如此,連日本,越南甚至是泰國等亞洲國家全都受到了關稅政策的影響,法國,加拿大等本國經濟都出現了動蕩的趨勢,所以在美國出臺關稅政策當日,就有27個成員國決定了對美國同步加征關稅,這種多國聯合的反制措施是始料未及的。
對于國內來說,美國的不合理關稅政策直接激化了黨內競爭和矛盾,以經濟最高的德克薩斯州為例,這個依靠與國外合作而產生經濟效益的大洲將會因為美國的關稅政策而造成經濟上的巨大壓力,所以一度表達不滿,甚至要起訴特朗普。
所以說是美國人在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買賬,國會甚至要重新考慮賦予總統對于關稅政策實施的權力。
言下之意,特朗普之所以作出讓步,很有可能是以一種綏靖政策來暫時維持國內的穩定。
這種狀態實際上釋放出了一些積極信號,比如恢復中美之間其他多領域的合作,暫時維持世界經濟局勢的穩定等。
但同樣存在一些不確定性,比如對特朗普履行合約能力的質疑,甚至有人擔心其反復無常,在和中國達成約定之后依然會翻臉。
實際上在這場談判之中,中國已經完全掌握了主動權,比如稀土資源限制這種關鍵手段,直接遏制了美方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也就是說即使美國出爾反爾,中國依然有能力應對,但這種前后態度變化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巨大影響,就將會是一個未知數。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對于中國稱呼的轉變的確是在尋求合作與和平的可能,所以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里,雙方或許不會爆發更多的沖突,后續具體的情況還要看雙方的實際行動以及國際環境的最新變化。
參考文獻
[1]馬力,王延婷,鞠冬.底線思維、貢獻思維與中美經貿談判戰略[J].國際經濟合作,2023,(06):20-29+
86.DOI:10.20090/j.cnki.gjjh.2023.6.3.
[2]中美經貿談判邁出第一步[J].經濟導刊,2020,(01):4.
[3]榮民.中美經貿談判要重諾守信[N].中國貿易報,2019-01-08(0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