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口地區移民歷史悠久。第一批移民可上溯到明初,涉及到山西洪洞、直隸棗強等地;第二批移民主要是在民國時期的魯西大移民;第三批就是建國后的魯西南移民、20世紀60年代勝利油田大開發調集而來的石油工人及家屬,以及軍(農)墾、知青(兵團)人員。這些來自天南地北、四面八方的新移民,與當地原住居民一起組成了黃河口地區的主要人員構成。
一、明初大移民:農耕文明的植入(14世紀末-15世紀初)
明初朝廷為復蘇戰亂后的黃泛區經濟,實施“移民實邊”政策,強制遷移山西洪洞、河北棗強等地民眾填補荒蕪之地。
據《洪洞縣志》記載,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僅山西外遷人口達18萬戶。
此時期的移民以家族為單位,沿大清河故道建立帶狀聚落。利津北部發現的明代地契顯示,王氏家族通過“插草為標”圈占土地,三代人將300畝鹽堿地改造成可耕田。這種“同姓聚居”模式造就了“張家莊”“王屋村”等典型村落,其硬山式民居的山墻懸魚裝飾,仍保留著晉中建筑遺風。
面對8‰含鹽量的土地,移民創造性地采用“條田排堿法”:每30米開挖深1.5米的排水溝,用黃河水沖淋鹽分。衛星影像顯示,當代利津農田肌理仍延續明代條田的幾何形態,印證著早期移民的生態智慧3。
二、民國移民潮:災難催生的生存革命(1912-1949)
韓復榘政府“移災興墾”政策實施期間(1935-1937),墾區新增耕地28萬畝。八大組(今永安鎮)墾荒局檔案記載,政府按“每墾百畝獎耕牛一頭”標準發放補助,催生出“二十五村”等數字序列村落。
在1930年9月,韓復榘擔任山東省政府主席,那時山東屢遭天災,尤其是黃河的頻繁決口,導致大片耕地被淹沒,百姓生活困苦。為了安置這些災民,韓復榘決定將他們遷往黃河入海口的新淤地,進行墾荒自救。
在1930年,韓復榘下令其治下的20師59旅趙心德部前往利津縣(包括現今的墾利縣),他們不僅剿匪維護治安,還進行屯墾種地,實現自給自足。這些官兵不僅擁有自己的軍管地和學田地,還招募了佃農,生活逐漸改善。在撤離時,他們留下了“功勞兵”繼續屯墾,從而在屯墾集中的地區形成了多個移民新村。
1935年7月,黃河在鄄城縣發生決口,洪水席卷魯西南十余縣,導致數十萬災民流離失所。為了安置這些災民,韓復榘決定將他們遷移至利津北洼(今墾利縣東部)進行墾荒自救。他將這些移民每200人編為一個大隊,每個大隊劃分一段荒地,建立起諸如一村、二村等村莊,共計29個。同時,韓復榘還向移民提供了必要的物資和糧食支持。次年,這些移民便攜帶家人,駐扎自己的墾地,開始了新的墾荒生活。
鄄城董莊決口引發山東史上最大規模人口遷移,43萬災民沿三條路徑涌入黃河口:一是菏澤災民經東平湖遷至利津北部;二是濟寧災民順大清河抵墾利;三是河北難民穿越鹽堿灘向海濱推進,災民登記檔案顯示,僅1936年墾利縣就新增移民村落47個。
此外,韓復榘還在1935年9月將一批即將退伍的功勞兵派往黃河新淤地進行屯種。據《山東省政府第三屆第五周年工作報告》記載,當時的分地標準根據軍銜逐級遞增。這些功勞兵帶著政府提供的少量工具,在墾區搭建“地屋子”,開始了自給自足的墾荒生活。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包括山東、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蘇等13個省份,形成了多元化的村落。這些移民的到來,不僅推動了黃河入海口地區的經濟開發,也為現在的黃河三角洲地區帶來了祖籍多樣、文化交融的移民文化。
移民在新淤地上創造出獨特生存體系,半地穴式“地窨子”(深1.2米,覆土0.8米),冬季溫差比地面建筑小10℃。飲食堿蓬籽混合高粱面制成的“黃蓿菜窩頭”,蛋白質含量達12%。“荊條圈地法”——插紅柳枝劃定開墾范圍,三年內完成墾殖即獲所有權
三、新中國建設者:工業文明的重塑(1950-1980)
1955年三門峽庫區移民安置中,來自河南陜縣的1328人遷入孤島地區。他們帶來的洛陽鏟鉆井技術,使當地水井深度從5米增至15米,單井日出水量提升至20立方米,解決了鹽堿地灌溉難題。
1955年,國家啟動了華北平原的區域性石油普查,并逐漸將勘探重心向東推移,最終聚焦于黃河三角洲。1961年4月16日,在東營村附近鉆探的華8井首次見到了工業油流,日產原油高達8.1噸,從而揭開了勝利油田的序幕。僅僅幾個月后的1962年9月23日,營2井在東營構造上創下了日產555噸的高產紀錄,成為當時全國日產量之冠,這也為“九二三廠”的命名由來增添了厚重的一筆。
同年7月,石油工業部決定對東營凹陷進行重點勘探,集中優勢力量探尋更多油氣資源。1964年1月25日,國家批準了華北石油勘探會戰的計劃,標志著繼大慶石油會戰之后,又一場規模宏大的石油勘探和油田開發建設會戰正式拉開帷幕。
1965年3月,坨11井和坨9井相繼獲得日產千噸級的高產油流,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的如此大規模的油井,充分展現了勝利油田的潛力。為了紀念石油會戰的輝煌勝利,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廠”正式更名為“勝利油田”。兩年后,即1972年6月15日,又進一步更名為“勝利油田會戰指揮部”,以更好地統一指揮和協調會戰各項工作。
經過多年的會戰與開發,1989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勝利油田會戰指揮部”最終更名為“勝利石油管理局”,標志著會戰體制的圓滿結束和油田管理的新階段的開始。
勝利油田開發引發第二次移民潮,2.3萬名石油工人從玉門、大慶等地遷入。油田特有的“干打壘”建筑(夯土墻厚60厘米)形成帶狀工礦聚落,其“先生產后生活”的布局原則,塑造了東營市“組團式”城市雛形。
相繼遷移至此的移民,早已與當地居民融合在了一起,成為了新時代的黃河口人。他們勤勞奉獻,執著奮斗,拓荒耕耘,為黃河口這個新的故鄉創造出了巨大的發展成果。同時,他們的斗志、他們的奉獻、他們的精神所凝練成的勤勞、奉獻、開拓、創造等高貴品質,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年輕的黃河口文化,成為黃河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明代條田、民國鹽田、現代光伏板在新生陸地上構成時空拼貼畫——這正是黃河口給予世界的啟示:文明的真諦,在于永不停息的開拓與永續共生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