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起飛”——這個原本出自電競主播口頭禪的梗,如今成了這座安徽第二城的發展標簽。
抖音上,蕪湖起飛變裝挑戰賽播放量破10億,地方政府賬號跟風玩梗獲贊超500萬,購物平臺甚至出現了主題文創。
但熱鬧背后,一組數據卻讓蕪湖人五味雜陳:2024年,蕪湖GDP增速領跑長三角,人均可支配收入卻僅4.8萬元,不到無錫的一半。
當“網紅城市”光環加身,蕪湖的“增速神話”與無錫的差距到底在哪?
2024年,蕪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經濟成績單:GDP突破5120億元,增速9.2%,在長三角41個城市中排名前三;
工業產值增長18%,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232.7%,奇瑞汽車更是首次躋身世界500強,每天為這座城市創造16億元產值。
但另一組數據卻顯得刺眼——居民工資性收入占比從2019年的53%降至41%,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6%)僅為GDP增速的三分之二。
這種“高增長、低分配”的悖論,與蕪湖的產業結構密不可分。
汽車產業作為全市經濟“頂梁柱”,貢獻了28%的稅收,但產業鏈上的普通工人月薪普遍在5000元上下,遠低于蔚來合肥基地的8000元水平。
一位奇瑞生產線員工坦言:“廠里訂單多到加班,但工資條上的數字和五年前差不多。”
從1997年“賣水泥廠造奇瑞”的孤注一擲,到如今汽車產業規模超5800億元,蕪湖用三十年時間賭贏了整車制造,卻也陷入“成也奇瑞,困也奇瑞”的怪圈。
2024年,奇瑞一家企業貢獻了全市48.3%的整車銷量,但與之配套的2000余家零部件企業中,90%仍停留在傳統制造環節,利潤率不足5%。
人才結構是制約發展的大問題。
蕪湖機器人產業雖已躍居全國第七,但高端伺服電機、智能控制器等核心技術崗位常年空缺,企業不得不從上海、杭州高薪挖人。
一位獵頭透露:“蕪湖本土工程師的平均薪資只有長三角同類崗位的60%,留人全靠‘家鄉情懷’。”
蕪湖鏡湖區,有一座斜杠廣場。
這里是直播電商產業園,也是蕪湖擁抱新經濟的縮影。
在這棟不起眼的寫字樓里,近70家直播企業每天創造著數千萬交易額,2024年全區電商銷售額突破35億元。
在這里,頭部主播一場帶貨傭金可達百萬,而打包發貨的臨時工日薪不足150元。
鳩茲古鎮年接待游客超千萬,但二次消費占比不足10%,景區周邊餐飲店主抱怨:“游客拍完照就走,連瓶水都懶得買。”
這種“流量狂歡”并未真正轉化為居民財富。
2024年,蕪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4%)落后于GDP增速,城鄉居民收入比(1.70:1)雖為全省最優,但仍高于長三角平均水平。
一位本地自媒體人吐槽:“我們在短視頻里‘起飛’,現實中卻連杯奶茶都要比價半天。”
過去五年,蕪湖小學生數量下降12%,這里面既有人口增長的自然趨勢,也有人才流失帶來的無奈。
盡管2024年新招引大學生超10萬人,但蕪湖的人才吸引力指數在長三角仍排第12位,落后于南通、嘉興。
一位在杭州工作的蕪湖人算了一筆賬:“老家程序員月薪8000元,租房只要1500元;但杭州月薪2萬,跳槽漲薪空間更大。”
城市功能方面,也存在短板。
蕪湖雖有“半城山水”的美譽,但三甲醫院數量不及常州一半,優質學區房價格卻直逼南京郊區。
一位家長無奈道:“為了孩子上學,寧愿每天高鐵通勤去合肥。”
面對困局,蕪湖并非無牌可打。
低空經濟領域的十年布局已經開始收獲紅利:2024年,無人機配送、通航救援等新業態貢獻產值463.8億元,國產通航飛機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達100%。
在“東數西算”戰略下,華為云華東數據中心落地蕪湖,未來算力規模將達45000P,為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產業注入新動能。
蕪湖從上到下也表現出了強烈的發展意愿。
每周六的“暢聊早餐會”已堅持四年,市委書記與企業家、教師、外賣員同桌吃飯,解決難題585件。
通過“1%工作法”,政府幫企業摳出額外利潤,規模工業營收利潤率從全省第11位躍升至第3位。
當“蕪湖起飛”從網絡熱梗變為發展考題,這座城市正在經歷一場痛苦的轉型。
奇瑞第1500萬輛汽車下線時,車間電子屏上滾動著一句話:“真正的起飛,是讓每個零件都找到價值。”
或許,當汽車工人的工資追上合肥,當無人機配送員也能輕松買房,當直播間里的流量變成街邊小店的客流,“網紅城市”的光環才能真正照進普通人的生活。
編輯:小可
作者:老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