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穹頂環幕
晉祠水鏡臺彩繪修復
多福寺壁畫三維激光掃描
三維激光掃描與傳統測量現場
太原市博物館“小小講解員”
文博進校園
竇大夫祠文物掃描
古建筑內塑像除塵清理
天龍山數字博物館
太原,一座被時光反復摩挲的城。晉陽、并州……歷史的別名如落葉層層疊疊,掩不住2237處不可移動文物綴成的星河。在這里,守護與創新是共生的韻律,“沉睡的史書”悄然蛻變為“躍動的詩行”。
文保:以敬畏之心對話歷史
文物保護,是一場與時間的博弈。太原將“保護第一”刻入城市基因,率先將文物保護納入城市規劃與政府考評體系,劃定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讓千年遺址與高樓大廈和諧共生。
在晉祠,斗拱間的彩繪雖歷經千年,仍泛著溫潤的光澤。這里的文物工作者深諳“最小干預”的智慧,“不重繪一筆,不覆蓋一痕”,在他們心中,歷史痕跡本身便是文明的語言。他們用三維激光掃描記錄下木構建筑的每一道紋理,以顯微技術修復壁畫的細微裂隙,讓北宋彩塑的衣袂依然能在光影里飄動。水鏡臺的彩繪修復,將傳統礦物顏料與現代光譜分析結合,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歷史信息,又為同類文物保護立下可復制的范式。難老泉復流工程更顯智慧:地質勘測與微生物修復聯手,讓泉水重新浸潤古建地基。水流潺潺中,魚沼飛梁的倒影不再搖晃,圣母殿的斗拱在潮濕與干燥的平衡中舒展眉目。這是對文物最溫柔的告白——以科技之手,托起自然的饋贈。
從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維護,從單體修繕到環境綜合治理,太原的文物保護正邁向精細化與系統化。
科技:數字浪潮中守護文明
在太原的文物工作者心中,科技的魔法,讓文物不再是束之高閣不可及的符號,而是可感、可觸、可共情的生命體。他們用這些“無聲的衛士”,以數據為盾,以科技為矛,讓文物在數字世界中獲得永生。
當數字技術撞上殘缺的佛窟,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破鏡重圓”正在上演。三維激光如蛛網般掃描洞窟,算法將百年風化的痕跡逆向推演,讓10座主窟、100余尊造像在數字世界“重生”。當“復興路上 國寶歸來”特展在天龍山石窟博物館拉開帷幕,當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國際巡展在法國、埃及的博物館亮相,千年之前的佛教藝術續寫文明對話的新篇章。《天龍山倡議》的發布,更讓文物追索的中國聲音響徹國際舞臺。
在雙塔博物館,永祚寺的雙塔歷經400年風雨仍挺直脊梁。變形監測系統如同無聲的守護者,實時捕捉塔基的細微沉降;數字化檔案庫里,每一塊磚雕、每一道裂縫都有了專屬的“數字身份證”。當科技的細流滲入文物的肌理,預防性保護的理念便化作了可觸摸的守護——不再是被動的修舊如舊,而是主動為歷史建筑構筑“健康檔案”,讓時光的侵蝕變得可測、可控、可防。
活化:讓文物講述時代故事
文物不應沉睡于展柜,而應躍動于生活。太原深諳此道,以文旅融合為紐帶,讓歷史與現代共舞。
晉祠國風文化盛典上,漢服翩躚與古樂悠揚交織;太山博物館內,數字光影為千年地宮披上幻彩霓裳;雙塔牡丹文化盛會摘下“中國節事卓越品牌”桂冠,將花事與文事釀成城市名片。在革命文物領域,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的青磚墻上,“追尋紅色足跡”的研學隊伍絡繹不絕。“山西女兵連”的展覽、紅色故事講解員的講述,讓革命歷史從檔案中蘇醒,成為滋養初心的精神源泉。當紅色教育與省校思政結合,13條教育線路、13個黨性教育基地,正將紅色基因融入城市的血脈,讓歷史的火炬在新一代手中接力。
共生:在城市肌理中傳承文化
文物保護與城市更新,在太原實現了詩意交融。每5.1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的密度,讓文化觸達變得觸手可及;社會力量認養文物建筑,1300萬元民間資金化作古建修繕的涓滴之力;《太原市博物館促進條例》等政策創新,讓社會參與的熱情與文物保護的責任同頻共振……
太原的文物保護者們深知,守護不是封存,而是讓古老文明與現代生活共振。他們用規劃引領守護文物的“形”,用科技賦能留住文物的“神”,用創新利用激活文物的“魂”,讓這座“錦繡太原城”中,科技與人文、傳統與現代、自然與文明,達成了微妙的平衡。
文物保護,終究是一場關于文明傳承的修行。太原用敬畏之心守護歷史,以創新之筆書寫未來,讓每一處古跡都成為流動的詩行,讓每一件文物都化作時代的回聲。在這里,古建的私語、數據的流響、佛首的淺笑,皆化作同一句詩行:并州文韻,古意新光……
來源:太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