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第四次文物普查隊工作人員對春秋祠進行相關數據采集。
□ 文物普查基層行
□ 本報記者 朱寧寧 文/圖
四川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物資源。豐厚的“家底”無疑給四川省第四次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帶來巨大挑戰。
挑戰面前,四川省高度重視、高位統籌、高質推進、高效落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截至目前,第三次文物普查(以下簡稱三普)不可移動文物已全部復查完畢,共計65231處,復查率100%;
省平臺已填報數據70605條,其中填報三普復查數據64879處,填報率99.62%,149個縣(市、區)完成三普不可移動文物數據填報工作,數據上傳數量、上傳率均分別居全國第二、第一;
四普調查新發現數量4775處,新發現數量居全國第六,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推薦上報紅巖洞遺址、仙山摩崖造像和梓潼關基井等8處不可移動文物為全國2024年度四普重要新發現。
近日,記者跟隨國家文物局組織的第四次文物普查基層行采訪小組一行深入四川廣元、資陽、瀘州等多地,探尋具有四川特色的文物保護之路背后的故事。
創新模式突破普查難點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近年來,徒步古蜀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古蜀道劍閣段因為有著較為完整的古道,更是熱門路段。
“劍南路,多古柏?!毕啾绕渌麛嘌虑捅诹至⒌氖竦缆范危瑒﹂w翠云廊被稱為“最溫柔的古蜀道”,這里古柏繁茂蒼翠,平均樹齡1000余年,非常適合徒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跟翠云廊古蜀道平行而建的,還有一條路——108國道。這條國道的前身,是1937年全線貫通的川陜公路。川陜公路是一條穿山公路,沿古蜀道金牛道修建,在抗戰時期發揮重要作用,后來經多次改道修建,形成了現在的108國道。108國道舊址也是此次廣元四普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點位。
4月14日,采訪組一行來到翠云廊的原108國道舊址時,劍閣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的工作人員正在安裝“文物保護單位安全責任公示牌”。牌面清晰標注了文物名稱、級別、行政主管單位和直接責任人等內容。按照相關流程,目前相關部門已對該處舊址進行了登記,安裝公示牌是為了更好地對這一舊址進行保護。
給新發現的文物點及時安裝公示牌的舉措,源于廣安市四普工作中的一個創新機制,即“發現即保護”工作機制。
“有了這一機制,我們對新發現文物實行全流程閉環管理。發現后會立即設立保護標志,落實安全責任人和‘點長制’,實現‘普查一處、保護一處’動態覆蓋,確保每一處文物都得到妥善保護?!睆V元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宋元柏介紹說,通過邊普查邊保護,確保文物從發現到保護無縫銜接。
創新機制,解決普查工作難點,是四川省四普工作的突出特色。
在三普經驗基礎上,四川省出臺了多項創新舉措。比如,省委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工作機制,研究解決四普等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重點難點問題。省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密切配合,與財政廳、商務廳、水利廳等部門聯合印發普查工作文件。又如,建立完善文化遺產保護督察與紀檢監察機關協調聯動機制,印發《關于做好我省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違紀違法問題查處工作的通知》《關于嚴肅查處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違紀違法問題的工作方案》,推動文物等文化遺產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有效落實。
科技賦能強化支撐保障
位于瀘州市敘永縣陜西街的春秋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建筑以精湛的木雕藝術見稱,被譽為“川南木雕瑰寶”。春秋祠也是西南聯大敘永分校的舊校址之一。這里的每一塊磚石、每一根梁柱,都承載著無數個故事和回憶,訴說著那段戰火紛飛歲月中的感人故事。
4月16日,記者一行來到春秋祠時,敘永縣四普工作人員正用全站儀、高精度GPS、無人機等專業設備,對這里的建筑進行數據測量,展開系統性采集工作。
敘永縣文保所所長黃英告訴記者,針對野外的摩崖造像等新發現文物,普查隊員深入山野,綜合運用無人機航拍、高精度RTK測繪及全景影像采集等技術手段進行數據采集,全方位記錄文物本體特征及周邊環境。通過系統化、網格化普查工作,敘永四普中累計登記不可移動文物點近100處。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此次四普的一大亮點就是實現科技賦能,突破傳統調查模式,采用無人機航拍、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等,對文物進行全景航拍、數據測量、平剖面圖繪制,GIS系統集成地理信息與文史數據,構建起動態化的數字檔案庫。同時還會進行分類建檔、數據錄入等,為后續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強有力支撐。此外,四普工作人員通過深入走訪群眾、調閱地方志及族譜文獻,展開跨學科考證,形成圖文并茂的標準化檔案。
夯實根基激發群眾參與
4月15日,采訪組一行來到資陽市安岳縣岳陽鎮鳳型村,在這里,有一處新發現文物——鳳型村菩薩巖摩崖造像。
安岳境內有各類石窟造像140余處,共有造像約10萬尊,石刻佛經40余萬字。在安岳還能發現新的石窟造像,實屬不易。其中,不少都是當地群眾提供的線索。這與安岳縣在文物普查中堅持普查與普法相結合,營造良好氛圍的舉措不無關系。
普查期間,安岳調查隊員每到一個村社都向群眾宣傳文物保護法律法規,每到一個文物點都張貼“文物安全責任人”公示牌和“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等警示牌,共發放宣傳單7000多份,張貼宣傳標語500多張,使文物普查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提升群眾保護文物意識、參與文物普查的積極性。
邊普查邊宣傳,積極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讓散落民間的文化碎片重歸公眾視野,也是四川省文物普查工作的一大亮點。
四普工作開展以來,四川多地推出創新舉措加大宣教力度。比如,敘永縣江門鎮創新推出“歷史文物有獎征集”,對提供有效線索者給予榮譽證書與物質獎勵。開展征集以來,共收集有效線索8條,新發現歷史文物5處。此外,還發出全民守護的倡議,繼續完善有獎征集機制,開通24小時文物線索熱線,并開展“文物進校園”“文物進老年學?!薄敖T說法之文物保護”,提高文物保護的普及度。
自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號角吹響,四川省通過廣泛宣傳引導,大力宣傳普查工作的重要意義、政策規定和工作要求,成立四川省四普志愿服務總隊,不斷擴大社會覆蓋面,認真落實“應普盡普、應保盡?!钡钠詹橐螅ㄟ^網絡等渠道向社會公開征集不可移動文物線索2000余條。
讓塵封歷史重現光彩,讓文化遺產煥發新生。如今,在川蜀大地,“文物普查、人人參與”濃厚氛圍已然形成,全民共護文物的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