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超市里搶米的隊伍排到街角,便利店飯團的米飯成本占了售價一半,新潟縣的農民剛割下的稻谷轉眼就被偷走——這不是末日電影,而是2025年真實的日本!一袋5公斤大米賣到4233日元(約合210元人民幣),價格比去年翻倍還多,創下54年來最高紀錄。更魔幻的是,當老百姓為買米發愁時,日本卻把35萬噸大米高價賣到國外,海關攔下成箱偷運出境的“背米游客”。這場“令和米荒”背后,藏著三重黑手把日本人飯碗捅了個底朝天!
第一刀:天災碰上人禍,政府的手比臺風還狠
去年夏天日本熱得連知了都罷工,新潟縣的水稻灌漿期撞上40℃高溫,稻穗空殼率飆升到三成。農林水產省數據啪啪打臉——2024年大米產量734萬噸,比往年少了8%,創下十年來最低。可政府這時候干了件騷操作:硬扛著280%的進口關稅不松口,國際米價跌成白菜價也進不來。更絕的是,他們還在搞“饑餓營銷”,全國水稻種植面積比2018年砍了9%,倉庫里儲備糧只剩156萬噸,連一個月的口糧都不夠。這就好比家里米缸見底了,當家的還拿著大喇叭喊“都別種地了,改行養花吧”!
第二刀:農協的算盤打得火星都聽得見
日本農協這組織可了不得,全國五成大米流通捏在手里。新潟農民賣60公斤糙米拿不到3萬日元,農協轉手批發價就飆到4.8萬,中間差價夠買三臺PS6游戲機。政府三月放了21萬噸儲備糧平抑糧價,你猜怎么著?七成糧食被農協收購后“神秘消失”,最后流到老百姓手里的不到2%。這操作堪比魔術師的大變活人,只不過變沒的是老百姓的救命糧。最諷刺的是,農協今年把秋稻預付款提高35%,美其名曰“保障農民利益”,實際上是把漲價預期提前炒熱,方便自己囤貨居奇。
第三刀:政治飯比大米飯更金貴
眼瞅著七月參議院選舉要到了,自民黨哪敢得罪手握選票的農民團體?哪怕國內米價漲上天,政府寧可給出口大米每千平方米補貼4萬日元,也要死守280%的關稅壁壘。這就好比餓著肚子給鄰居送滿漢全席,自家孩子啃樹皮。老百姓也不是傻子,大阪年輕人已經開始用面包代替米飯,人均大米消費量從1962年的118公斤暴跌到50公斤——不是不愛吃,是真吃不起!更扎心的是稻農,辛苦一年收入不到1萬日元(約485元人民幣),七成農戶得兼職送外賣才能活下去。
這場米價風暴最魔幻的還不是價格,而是整個國家的選擇。當中國社區糧倉讓東京人羨慕得眼紅,當區塊鏈溯源技術能掐斷農協的黑手,日本卻還在死守上個世紀的游戲規則。北海道試點農業合作社明明能讓成本降23%、產量增18%,政客們偏偏裝看不見。說白了,既得利益集團早把大米變成了政治籌碼,哪管你老百姓碗里有沒有飯?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100年前的“米騷動”因為軍閥橫行,今天的“令和米荒”根源在利益集團。當農協的算盤珠子崩到選民臉上,當政客的選票比民生重要,再好的越光米也填不平人心的溝壑。或許真應了東北大學教授那句話:“日本需要的不是儲備米,而是打破既得利益的勇氣。”只是不知道,那些排隊買米的老人,還能不能等到政客們鼓起勇氣的這一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