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布袋彌勒佛”
22*18*38cm3060g
竹雕,這一古老而獨特的傳統民間雕刻藝術,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江蘇常州圩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矛形竹器,作為已知最早的成型竹制品,見證了竹子在人類文明初期的重要地位。
從最初簡單的實用器具,如先秦時期士大夫上朝典禮所用的竹笏、春秋戰國時期用于書寫的竹簡,到兩漢時期逐漸向藝術化邁進,竹雕在歲月長河中不斷演變發展。唐宋時期,竹雕藝術作品漸趨成熟,線刻、毛刻、浮雕、圓雕、留青等技法初現端倪。而明清時期,竹雕迎來鼎盛,嘉定派與金陵派各領風騷,文人士大夫的積極參與,使其與書畫、雕塑藝術深度融合,達到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2006 年起,寶慶竹刻、常州留青竹刻、金陵竹刻藝術、徽州竹雕等相繼被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竹雕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眼前這件竹雕布袋彌勒佛,便是竹雕藝術魅力的生動體現。彌勒佛,在佛教文化中象征著慈悲寬容、樂觀豁達,是備受尊崇與喜愛的形象。其大肚便便,有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的胸懷;笑口常開,寓意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給人以無盡的溫暖與慰藉。這件竹雕布袋彌勒佛,將彌勒佛的美好寓意展現得淋漓盡致,仿佛能將祥和與喜悅傳遞給每一位觀者。
從雕工細節來看,這件作品堪稱巧奪天工。彌勒佛的面龐圓潤飽滿,線條柔和流暢,雕刻師傅以細膩的刀法,精心雕琢出其眉眼彎彎、笑意盈盈的神態,那爽朗的笑容極具感染力,仿佛能驅散世間一切陰霾,讓人觀之頓感內心平靜、愉悅。大腹便便的身軀,被雕刻得生動逼真,寬袍大袖自然下垂,衣紋線條流暢且富有層次感,仿若被微風輕輕拂動,更添彌勒佛瀟灑自在之態。
尤為精妙的是,彌勒佛左手所持竹杖,杖身紋理清晰,質感十足,杖首懸掛的布袋,雕刻得栩栩如生,布袋褶皺自然,仿佛裝滿了世間的喜怒哀樂,卻又被彌勒佛以慈悲之心輕松收納。這一細節處理,不僅為作品增添了幾分俏皮靈動之感,更襯托出彌勒佛慈悲隨和的形象,他悠然自得地漫步世間,以寬容之心接納萬物。
這件竹雕布袋彌勒佛集圓雕、浮雕、陰刻陽刻技法于一身。圓雕塑造立體身形,浮雕刻畫衣褶肌理,陰刻陽刻雕琢眉眼竹紋,盡顯匠人高超技藝。作為傳統竹雕藝術的精品,作品將竹材天然紋理與彌勒佛造型完美結合,兼具文化底蘊與藝術美感。隨著歲月沉淀,這件選材精良、立意深遠、雕工精湛的珍品,必將成為收藏界承載歷史記憶的璀璨明珠。
歡迎關注,每日更新家居空間雅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