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中南海西樓工程正式完工,中央決定讓朱德、劉少奇兩家還有一些黨政機關搬進去。但西樓的住所有大有小,朱德和劉少奇兩家誰住大一點的,誰住小一點的就成為了難題。這兩位領導人到底是誰家住進了那一套大一點的甲樓呢?如果你也感興趣,幫忙點個關注,我們接著往下看。
說到朱德和劉少奇兩家搬入中南海這件事,就要先追溯到開國大典之前,也就是1949年的夏天,當時中央機關的辦公地點陸續從香山轉移到了中南海。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黨政機關也在不斷地壯大,中南海的辦公區域開始變得緊張起來。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央決定選在中南海懷仁堂附近擴建五棟樓房,這些樓房被稱之為西樓。
西樓一共分為了兩個部分甲樓和乙樓,相對而言甲樓的房間更加寬敞一點,而且距離街道比較遠,環境更安靜一點,居住環境要比乙樓更好。
朱老總原本住在中南海西門的永福堂,因為年久失修,早就不適合居住了。而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劉少奇居住在故宮西苑南海北角一個叫萬字郎的地方,條件跟永福堂不相上下。
1952年,西樓工程竣工了,黨中央綜合考慮,決定讓朱德和劉少奇兩家先搬進去。沒有想到兩個人卻因為搬去哪里起了爭執,倒不是說爭著想要甲樓這個比較大的住所,而是互相謙讓,都想讓對方住進甲樓里。
原來是朱老總在搬進去之前先到新樓考察了一番,發現甲樓房間更大一點,還有一個會議室,考慮到劉少奇為新中國要更加的操勞,便主動提出讓劉少奇去出甲樓。劉少奇向來尊重朱老總,自然不會答應,直接以甲樓相對比較安靜,更有助于朱老總休息為由當面婉拒了。
朱老總怎么可能這么地輕易答應,回應道現在正是黨政機關建設的關鍵時期,你的作用遠大于我你必須要住甲樓。對于朱老總來說,自己住得好壞無所謂,所謂,他更加看重的是大局是新中國的穩定發展,
這種大公無私的境界讓人欽佩。劉少奇也不肯妥協,兩個人就這樣互相謙讓著,隨行的管理局同志也插不上話。說來說去兩個人都不愿意住進甲樓,后來朱老總來了脾氣,態度明確地表示如果少奇同志不住進甲樓,那我就不搬家了。沒有辦法劉少奇沒擰過朱老總,只能被迫搬到了甲樓。
劉少奇和朱老總做了鄰居之后,兩家人相處得都很融洽,兩個人都是大家庭,劉少奇家孩子多,朱老總家里邊也有很多親戚家的孩子,當年朱老總家境不好,他能夠讀書離不開親人們的鼎力相助,自然不能夠忘了這份恩情。
為了報答當年的恩情,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將每家的孩子都接到北京去上學,兩家的孩子都很多,還都在同一所學校上學,每天都是結拌去上學,說說笑笑的特別熱鬧。
朱老總和劉少奇一旦有閑暇的時間,就會在院子里給孩子們講曾經打仗的故事,孩子們最喜歡聽的就是長征路上的故事,每次聽完都意猶未盡的。
1959年開始,新中國經歷了三年的自然災害,吃飽飯都成為了問題,中南海的機關干部需要自報每月的糧食重量,
毛主席和朱老總只報了26斤,而劉少奇更少的,只報了18斤,
當時北京的大多數男性干部都報了28斤,工作人員覺得領導們的糧食最少也要到北京市的平均水平,卻被毛主席否決了,他覺得黨中央就要起到帶頭的作用。但是這一點口糧對于朱老總和劉少奇兩個大家庭來說是一大難題。
朱老總卻很樂觀,拍著胸脯說,想想我們當年在井岡山是怎么渡過難關的。于是帶著工作人員在西樓南邊開墾出一片菜園,靠著自己的力量解決糧食問題不給國家添麻煩。劉少奇自然不甘落后,帶著家人在甲樓南面開墾菜地種了很多的向日葵。
在領導人帶領之下,中南海的工作人員紛紛加入了種菜大軍當中。到了收獲的季節,朱老總和劉少奇同志將菜園里的蔬菜分享給了大家,一起渡過了難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