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 周 洲
設 計/ 張 萌
來 源/ NIKKEI Asia
日產汽車取消了其在日本的首家電動汽車電池工廠。
由于業績不佳,日產汽車5月9日宣布重新評估和審視與電動汽車相關的投資。
評估后的一項決定是,日產放棄在日本南部北九州市建設電動汽車電池工廠的計劃。
這個1月才和當地政府簽署建設協議的新工廠項目,在3個多月后,被撤回。
此前豐田汽車也推遲了同類項目。
日本確保國內電池供應的努力,出現了變數。
被撤回的投資
4月上任的日產汽車首席執行官伊萬·埃斯皮諾薩(Ivan Espinosa)5月9日拜訪福岡縣政府,解釋了這一決定。
這家日本汽車巨頭的新車銷量一直疲軟,尤其是在美國和中國市場。撤回電池工廠投資計劃表明,日產需要削減投資,以穩定業務。
日產汽車執行董事平田貞二稱:“對于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出現這種情況,我們深表歉意。這是根據當前的商業環境經過仔細評估后做出的決定?!?/p>
新工廠原定于本財年開工建設,計劃生產磷酸鐵鋰 (LFP) 電池。
預計與傳統電池相比,磷酸鐵鋰電池成本將降低20%—30%,這本是日產提升電動汽車競爭力戰略的關鍵支柱。
經濟產業省原計劃提供最高約557億日元的補貼,但由于撤回工廠的決定,補貼已被取消。
福岡縣知事服部清太郎表示:“這非常令人遺憾,因為我們對未來業務的發展寄予厚望。”
日產宣布,預計截至2025年3月的2024財年,凈虧損將高達7500億日元(約合51億美元),其2023財年其利潤為4266億日元,虧損額超過了1999財年(截至2000年3月)的6843億日元,創出最高虧損記錄。
與此同時,該公司還減記了資產的賬面價值。由于重估了北美和日本等工廠的資產價值,資產減值損失超過5000億日元。
電動汽車的電池約占總生產成本的30%,電池是決定車型價格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日產汽車原本計劃在福岡縣的新工廠生產磷酸鐵鋰電池,最早將于2028財年應用于電動微型車。由于中國頭部電動汽車公司比亞迪自主生產磷酸鐵鋰電池,因此本土化生產供應被視為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生存的關鍵。
但投資電池制造會帶來沉重的財務負擔。
日產預計將為該工廠投入1533億日元(約合10.6億美元)。即使日本經濟產業省計劃提供高達557億日元的補貼,但由于2024財年虧損,日產仍無力承擔這筆支出,最終放棄了該計劃。
電池供應計劃受挫
今年春天,豐田推遲了為其下一代電動汽車生產電池的工廠建設。
3月25日,豐田汽車公司社長佐藤恒治拜會福岡縣知事服部誠太郎,稱豐田原定于今年4月在福岡新建電池工廠的計劃將延期。相關人士表示,電池工廠的選址協議將推遲到今年秋季簽署。
2024年,豐田計劃在福岡縣新建一座用于生產動力電池的工廠。
這些電池將供應給位于九州的雷克薩斯工廠,用于生產續航里程達1000公里的下一代純電動汽車。
↓豐田福岡雷克薩斯工廠
按照原計劃,該工廠將于2028年投入運營,日本經濟產業省也計劃為工廠建設提供補貼。
接連推遲或撤銷電池工廠投資,不僅對車企的增長戰略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對日本發展國內電池供應網絡的雄心壯志產生了重大影響。
經濟產業省原本設定,到2030年將日本電池產能提升至每年150千兆瓦時的目標。該省已批準了約30個項目的補貼,其中包括零部件和材料生產。
在政府的支持下,日本的電池制造業基地正朝著達到120千兆瓦時的目標邁進,這距離150千兆瓦時的目標很近。日產電池工廠項目的取消將使這一目標的實現增加難度。
松下控股旗下的松下能源計劃于2027年開始向斯巴魯和馬自達汽車供應電池。
松下這家子公司和斯巴魯計劃在日本投資總計4630億日元,建設一座電池工廠,最早將于2028財年投產。但由于日產和豐田正在重新考慮各自的項目,規模較小的斯巴魯能否讓該項目順利進行,仍有待觀察。
中企反超后狂奔
日本企業曾是汽車電池領域的領跑者。三菱汽車于2009年推出的i-MiEV——全球首款量產電動汽車,以及2010年推出的首款日產聆風都使用了日本制造的電池。
但由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進展緩慢,以及日本車企對電動化路線的遲疑和堅持既定路線,日本最終被中國超越。
2024年全球十大汽車電池制造商中,有6家是中國企業。寧德時代以37.9%的市場份額連續8年位居榜首。松下是榜單上唯一的日本企業,排名第六。在寧德時代問鼎榜首之前,松下是全球第一。
中國目前在電池材料領域也占據主導地位,而日本制造商曾經在這一領域十分強勢。矢野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23年,中國企業掌控了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和電解液市場85%或以上的份額。
中國企業的優勢在于其從原材料采購到電池制造的供應鏈。日本依賴從中國進口大量氫氧化鋰,而氫氧化鋰是生產正極材料所必需的材料。
對供應鏈的強把控,令中國企業生產的低成本電動汽車快速席卷全球。
目前,中國車企正在加速出海,協同電池等供應商在歐洲設立工廠,以擴大供應目的地版圖。
寧德時代于5月12日宣布,5月20日將在港股上市,IPO發行規模預計為40億-50億美元,將成近年來港股市場規模最大的IPO項目之一。中石化、科威特投資局等能源巨頭成為基石投資者,基石投資者們的認購已鎖定2/3額度。本次募資所得的90%,將投向匈牙利項目第一期及第二期建設,進一步提升本地化供應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