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眠兩千載,發掘驚天下。2011年,在新建區大塘坪鄉,當考古探鏟叩開墎墩山沉睡的封印,西漢?;韬顒①R墓中萬余件文物如星河傾瀉:馬蹄金在塵埃中流轉輝光,青銅雁魚燈映照出未央宮的夜色,失傳1800余年的《齊論語》竹簡重現儒家原典光芒。
歷史輪回讓這位?;韬畹墓适略俅握驹贑位,書寫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新生之旅。從墎墩山坳的文物展示到科技賦能的數字云端,從深耕本土IP到跨域聯動“?;锜帷保瑵h代海昏侯國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文化為舟、科技做楫、產業為舵,載著鎏金錯彩的漢文明迎面駛來,“海昏侯”文旅的金字招牌也隨著考古熱奔涌向前。今年以來,截至5月5日,漢代?;韬顕z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共接待游客116萬人次,同比增長49%;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69%。
數據解碼:
漢代古墓引爆現代文旅
從空中俯瞰,南昌漢代?;韬顕z址博物館猶如虬龍潛野,盤踞在園林之間。人頭攢動的館內,朱紅的云獸紋漆盤,精致的鏤空方形鐵爐、鎏金鑲玉龍首四足青銅匜,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翱吹匠鐾恋慕鹌?,陪葬的玉器,十分震撼。尤其是溫鼎類器具,讓我們感受到如今的生活方式正是古代文化的一種延續?!眮碜哉憬贾莸挠慰蛥橇柩鄬φ钩龅奈奈镔潎@不已。
斗轉星移,四季更迭,唯有文物能封存那些鮮活的瞬間。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劉賀也許只是一顆轉瞬即逝的流星,但通過劉賀墓所展現出來的漢文化寶藏,值得人們投以更多的目光。
今年以來,漢代?;韬顕z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春為題推出系列主題文化活動,文旅熱度不斷攀升。客流量與收入“雙超車”的背后,離不開文創產品鑄就的文化磁場。從“步步登高”馬蹄金擺件到青銅紋飾咖啡杯,千余款文創將漢代美學凝練為可觸摸的日常?!拔覀円赃z址出土的文物為靈感,設計的文創產品涵蓋服飾配飾、生活用品、文具及圖書等多個類別,受到市民游客青睞。”江西省?;栉幕糜伟l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彭正勝表示,這些產品結合了公眾偏好,并融入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體驗升級:
打造文旅融合“海昏模式”
今年4月2日,《探秘?;韬顕窋底殖两卣乖谀喜龁⒛?。展覽突破傳統展陳模式,通過1比1高精度復原,借助三維建模與動態渲染,生動還原漢代宮殿、絲綢之路驛站、禮樂宴會廳等歷史場景。
“佩戴上VR設備,彷佛整個人漫步城墻之下,聆聽駝鈴聲,還能‘親手’觸摸出土文物,觀察紋飾細節,甚至模擬漢代工匠的鑄造工藝,讓獸紋的力道清晰可感。”彭正勝說,特展圍繞“穿越時空”主線,通過劇情化敘事串聯古今,打造五大核心沉浸式體驗場景,觀眾可組隊解謎,深入挖掘歷史背后的故事,在互動體驗中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之旅。
科技的加持,讓歷史從書本走向數字空間。自開放以來,漢代?;韬顕z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直致力于“文物+”的融合大文章,培育文旅新業態、新場景。
花車漢服隊伍迤邐而行,其服飾紋樣皆復原自漢代文物,讓漢代文明從典籍走向生活場景。近兩年,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相繼推出互動劇場、漢韻集市、文創展示、文化巡展等八大系列20余項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動,讓一場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寫下“?;枘J健蔽穆玫淖⒛_。
文旅融合,離不開創意與創新兩個關鍵詞。?;鐸P不僅有豐富的活動載體,也有更多的文旅消費新產品。繼推出?;琛敖稹毕盗?、“冰箱貼”系列熱銷文創產品后,漢代?;韬顕z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還推出了“侯爺家的咖啡”自主IP咖啡品牌,以傳統文化激活消費新動能,推動?;栉幕Y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如今,喝一杯“侯爺家的咖啡”、購買獨具特色的?;栉膭摦a品、把?;韫适聨Щ丶?,成為越來越多市民游客的選擇。
IP聯動:
跨域合作擴大文化半徑
從西漢大墓驚艷出世,到?;栉幕療岢毕砣珖昂;琛盜P通過跨行業賦能、跨區域聯動、國際化傳播三重戰略,構建起文化破圈新范式,讓沉睡的歷史以更鮮活的方式走入現代生活。
拿起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教材,南昌漢代?;韬顒①R墓出土的《論語》竹簡赫然入目。走進“大漢文明看?;琛彪`書大賽作品展,漢簡書法的美學在撇捺中舒展;探班古裝劇《?;栊小分谱鳜F場,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拉開“影視+文旅”融合新篇帷幕。
在運營方面,?;鐸P跳出傳統文博框架,打造“出圈計劃”。今年4月份,在廣州南越王博物院,海昏侯墓出土的編鐘與南越國銅鐸隔空和鳴。這幕場景暗合著“海昏IP”的破圈戰略——以文化基因鏈構建跨域共同體。5月份,海昏侯“劉賀”還將駕臨江蘇省常州博物館,織密漢文化傳播體系。
海昏IP打破地域限制,構建起“南北對話、東西共融”的文化傳播網絡。今年以來,省外游客占比已超過六成,折射出海昏品牌跨區域認可度的持續提升。
?;铦h文化不僅在國內引起關注,在海外亦是聲名遠播。美國哈佛大學召開了以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新發現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策劃舉行的“秦漢文明展”上,?;韬顕z址出土的編鐘、金器等展出,是?;栉幕谖鞣綄W術界的正式亮相。
此外,南昌漢代?;韬顕z址管理局以文物修復上新作為傳播節點,通過“China Xinhua News”“JiangXi China”等國際傳播媒介,在Facebook、Instagram等諸多平臺矩陣化傳播,累計拿下近千萬的曝光量。印度網紅薩希爾參觀遺址公園后發布的短視頻“2000多年前的皇帝也愛吃‘火鍋’?”,外網播放量超百萬。
從單一文博IP到多維文化符號,?;铦h文化的“破圈”之路印證了傳統文化創新傳播的無限可能。當18個國家和地區的媒體人在VR設備中見證劉賀墓發掘現場,當漢代宴飲禮儀通過直播吸引海外百萬網友“云參與”,海昏侯國遺址已超越地理界限,成為全人類共享的文化記憶庫。那些曾經深埋地下的金玉之鳴,正通過文化創新的聲腔,在新時代奏響文明對話的交響詩。(洪觀新聞記者 陳明喜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