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安區望城街道安豐社區,每天中午時分,社區內超市里都會出現一個略顯青澀卻專注認真的身影——16歲的孤獨癥少年小解穿梭在貨架間,仔細地整理貨品、將一件件商品碼放整齊。這份看似簡單的工作,卻是他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不僅為他打開了接觸外界的窗口,更承載著一個家庭對未來的殷切希望。
大齡孤獨癥青年的就業之路布滿荊棘。一方面,社會對孤獨癥認知存在偏差,許多雇主因不了解病癥特點,擔心他們難以適應職場節奏;另一方面,特殊群體普遍缺乏系統的職業技能培訓,在溝通協作、任務執行等方面存在天然短板。這些困境如同無形的高墻,將無數“星星的孩子”與社會發展的軌道阻隔開來,也讓像小解這樣的家庭陷入長期焦慮與迷茫。
“這些年,我們帶著孩子輾轉各地做康復訓練,四處打聽就業機會,可現實總是一次次潑冷水。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卻看不到他未來的方向。”小解的母親劉會芹眼眶泛紅,聲音哽咽,“感謝社區積極協調、牽線搭橋,給了孩子一個證明自己、融入社會的寶貴機會。”
在社區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下,超市主管梁宗菊決定為小解提供一個實踐機會。“剛開始我們也有顧慮,擔心他難以適應工作要求。”梁宗菊指著墻上醒目的工作流程示意圖,“但社區不僅幫忙制定了詳細的崗前培訓計劃,還安排志愿者全程輔助。現在小解不僅能按時完成鋪貨任務,還會主動整理貨架,街坊鄰居看到他認真工作的模樣,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據安豐社區黨總支書記張馳介紹,轄區內共有40余名孤獨癥孩子。為幫助這群“星星的孩子”更好地成長,社區推出“安‘星’守護”項目,以黨建為引領,創新打造“全齡段守護”模式。該模式打破傳統幫扶局限,構建起“小齡干預+大齡就業”“公益服務+商業實踐”的雙軌支持體系,通過整合社區資源、聯動社會力量,搭建起集社會化訓練、融合教育、就業幫扶于一體的多功能服務平臺,為特殊群體量身定制成長空間。
“目前,我們正在籌建洗車坊、小型包裝等輔助性就業實踐基地,以實踐檢驗特殊青年的職業能力。同時,推行‘柔性就業’機制,通過彈性工時、家長陪崗等靈活方式,最大程度降低就業門檻,讓‘星星的孩子’通過勞動實現價值、融入社會。”張馳說。
來源:六安新周報融媒體記者 邱滴 張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