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驚心動魄的手術畫面,卻有最貼近基層日常的醫療故事;沒有高精尖的醫療設備與高大上的醫生形象,卻有醫生與患者之間“鑰匙交付”般的信任。正在熱播的《我家的醫生》以返璞歸真的姿態,讓觀眾看見不一樣的醫療生態截面,為國產劇市場帶來了一幅新鮮、自然又溫情脈脈的人文景觀,而實現這種“新鮮”的關鍵,在于其題材的足夠“下沉”——聚焦社區醫院這一醫療場景,醫與患之間的溝通社交、地緣關系最大化后的文化貼近感,都是該劇創新與引人注目之處。
由芒果TV、湖南衛視、芒果超媒出品,天娛傳媒、立巖文化聯合出品的都市醫療劇《我家的醫生》于5月9日20:00起,在芒果TV全網獨播;5月11日20:10,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播出。
該劇首次將鏡頭對準基層社區醫療生態,以青山綠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中心,用輕松治愈的筆觸勾勒出社區醫生的真實日常,展現基層醫療工作者的職業價值與人文溫度。
“這個世界上,需要那些能把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醫生,也需要我們這種醫生。”劇集中,黃堯飾演的青山綠水社區醫院慢病科主任余詩,面對不理解社區醫院工作價值的新人醫生如是說。《我家的醫生》所塑造的青山綠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五人團”,是會陪老人聊天、幫患者調解家庭矛盾、甚至被居民視為半個家人的鄰家醫者。社區里的患者故事也淌著酸澀與暖意交織的人生味道:饞肉吃的“不聽話”患者楊建國,屢屢逃出社區醫院覓食,實際上是忘不掉離世老母的剁椒醬滋味;總是滿院亂跑“不懂事”的小姑娘,其實是患了阿爾茲海默癥的老奶奶。
該劇的敘事風格亦與題材高度契合,以暖黃社區色調、綠葉點綴的醫院環境、鄰里間共享的米粉店與宵夜攤為視覺符號,構建出生活化十足的治愈系美學。此外,社區醫生們不依賴于高精尖的設備儀器,反而憑借對居民患者生活習慣的熟稔、對鄰里間相互關系的親近,從細微動作中判斷健康波動,從一句方言問候里捕捉心理癥結。
劇中所呈現的社區醫生們,比起治愈頑疾,提醒預防更多;比起藥到病除的承諾,具體切實的“在場證明”更多;比起生死時速的死神賽跑,反復叮嚀的鄉音醫囑更多;比起生命挽救的奇跡,對生存尊嚴的溫柔維護更多。上門收集調查問卷卻遭遇“騙老人錢”誤解、轟出家門的社區醫生,在一次街頭急救中收獲居民改觀與職業價值;從三甲醫院離職、被家人質疑社區工作辛苦“不夠體面”的社區醫生,在患者的聲聲道謝中解開心結。
在家門口就業、與摯友共事、在瑣碎日常中實現社會價值。《我家的醫生》的突破性不僅在于題材與敘事,劇中呈現的以趙東城、余詩、關旭、張駿、沈鑫鑫五名醫護人員組成的青年群像,也為當代年輕人打開了一種全新的職業想象。全科醫生趙東城與慢病科主任余詩自小結下的“革命友誼”、趙東城與關旭這對親兄弟久別重逢后的別扭與默契、伙伴們幫獨自撫養女兒的張駿哄娃的日常……這些關系網構建了一個兼具醫療專業性與人情味的“社區職場烏托邦”。劇中青年醫護們步行可達的社區職場、下班后與街坊共享的粉面攤、閑時相互串門圍爐夜話的小飯桌,都是對這種訴求的回應。在這種最大化滿足“附近性”的生活環境中,青年群體的職業價值得以在家門口實現,生活的理想范式也得到最溫情化的重構。
慢火細熬、治愈入微,是《我家的醫生》給人的第一印象。當觀眾從劇中看見社區醫生如何用“治未病”的智慧緩解大醫院擁堵、用“治人心”的溫度彌合現代社會的疏離感,便讀懂了基層醫療體系在全民健康網絡中的基石意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潘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