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護生態底色 創新綠色發展”的森林文化周主題引領下,4月中旬至5月底,山東全省聯動開展系列生態文化活動。以省級統籌規劃為框架,各地市圍繞森林防火、普法宣傳、古樹名木保護等專題,因地制宜策劃特色活動。
在這場綠色盛會中,淄博的古樹名木也成為主角,它們靜靜地講述著跨越千年的故事……
5月7日,記者走進淄川區土泉村,遠遠便能望見一株高大的流蘇樹。只見它樹干蒼勁挺拔,枝干虬曲如龍,盡顯歲月的厚重。
據介紹,這株流蘇樹高14米,胸徑達4.5米,是國家一級古樹。盡管歷經無數春秋,它卻依舊枝繁葉茂。因雍容華貴的樹韻,山東省林業廳授予其“齊魯千年流蘇樹王”的美譽。
“打小就聽老人講,這棵流蘇樹是春秋時期齊桓公親手栽種的。它扎根在山巖石縫之間,樹下還有流淌的流蘇泉……”在村口休憩的86歲老人王心喜,熱情地向記者講述古流蘇樹的傳奇往事。這株默默守護村子千百年的古樹,每到花期,潔白繁茂的流蘇花便綴滿枝頭。微風拂過,花瓣如雪花般紛紛飄落,營造出如夢似幻的絕美意境。
曾經的土泉村,經濟落后,基礎設施匱乏。9年前,深知流蘇古樹價值與村莊潛力的王書順,毅然挑起了村子當家人的重擔。“土泉村養育了我,我也要讓土泉村變得更好。”這是王書順常掛在嘴邊的話。
他帶領村民,依托流蘇古樹和傳統古村落,成立旅游經濟合作社,深度挖掘鄉村旅游資源。在大家的努力下,土泉村的知名度不斷攀升,曾經貧瘠的土地逐漸煥發出勃勃生機,孕育出致富碩果。
在桓臺縣王漁洋忠勤祠內,兩株蒼勁的“鴛鴦柏”歷經風雨洗禮,同樣寫滿故事。東邊的柏樹身姿挺拔,紋理筆直,宛如剛正不阿的男子;西邊的柏樹盤旋而上,恰似溫柔婉約的女子。它們彼此依偎,如同一對不離不棄的戀人。
據《忠勤西祠記》記載,明萬歷三十一年建祠時,這里曾種植百余株松柏,郁郁蔥蔥,蔚為壯觀。然而,歷經四百多年的風雨侵蝕,如今僅存這對“鴛鴦柏”。它們不僅是大自然的神奇杰作,更承載著人們對愛情和忠誠的美好向往,成為忠貞不渝的象征。許多戀人特意前來,在這象征愛情的古樹下許下永恒誓言。
為了守護這對珍貴的古樹,管理人員定期巡查,及時防治病蟲害,采用科學的灌溉和施肥方式改善土壤環境。同時,引導游客文明參觀,共同守護古樹。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鴛鴦柏”愈發茁壯。“現在這兩棵古樹長得越來越好,連罕見的黑色松鼠都來這里安了家。”村民趙玉忠欣喜地告訴記者。
沂源縣大賢山的兩棵銀杏樹同樣充滿了傳奇色彩。
其中一棵高達25.3米,歷經1400多年的風雨,生命力極為頑強。更為奇特的是,它長有罕見的“葉籽銀杏”,果實直接生長在葉片上,這種“返祖現象”極為罕見。據介紹,在抗日戰爭時期,另一株同期的銀杏樹不幸被炮火擊中燒死。然而,在1945年春天,燒焦的枝干上竟奇跡般地萌發出新芽,村民們將其視為“愛國樹”。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堅韌不拔、浴火重生的精神。
沂源縣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李寧寧介紹,大賢山深處還留存著八路軍山東縱隊兵工廠遺址。當年,兵工廠憑借簡陋的設備,生產出大量武器支援抗戰,架起了一座抗日的“紅色橋梁”。如今,古樹與這些紅色遺跡相互映襯,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
斑駁的樹影搖曳,繁茂的枝葉舒展,這些古老的樹木正以嶄新的姿態,續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篇章。它們讓古老的生命力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奪目的光彩,成為生態守護與文化傳承交融共生的鮮活見證。
魯網淄博新聞熱線:0533-3811076
責任編輯:劉宗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