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美在瑞士日內瓦結束16小時談判后發布《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這場被外界稱為"破冰"的對話釋放出多重信號:美國罕見大幅降低關稅、對華稱呼從"對手"變為"合作伙伴",更引發全球經貿格局連鎖反應。這究竟是美方戰略轉向的開始,還是權宜之計?
取材于網絡
一、關稅調整的"斷崖式降溫"
根據聯合聲明,雙方采取"鏡像操作"調整關稅:
? 美國方面:取消2025年4月8日、9日行政令加征的91%關稅,暫停實施4月2日行政令中24%的關稅(保留10%基底稅率)。這意味著美國對華商品綜合稅率從145%降至10%,覆蓋約5000億美元貿易額。半導體、芬太尼相關產品等戰略領域仍保留30%稅率。
? 中國方面:同步取消91%的反制關稅,暫停24%關稅90天,保留10%稅率。例如,美國汽車進口稅率從59%降至10%,中國大豆進口關稅從84%回調至15%。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測算,此次關稅降幅可能使中美貿易額增長15%-20%,帶動中國GDP增長0.3-0.6個百分點。
二、稱呼變化的"一字之差"
美方貿易代表格里爾在發布會中首次稱中國為"Chinese partners",聯合聲明也采用"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等措辭,取代以往"戰略對手"的表述。這種轉變被解讀為美方在經濟壓力下的務實選擇——美國3月對華貿易逆差達197億美元,零售業庫存成本激增35%,加征關稅已導致一季度GDP萎縮0.3%。
但值得注意的是,聲明仍保留"對等關稅"條款,且半導體、稀土等關鍵領域關稅未完全取消,顯示美方在戰略競爭領域的底線未變。
取材于網絡
三、磋商機制的"制度性突破"
雙方建立常態化經貿磋商機制,由中方副總理何立峰與美方財長貝森特、貿易代表格里爾牽頭,每季度舉行工作組會議,每年召開部長級對話。這一機制被外媒稱為"吵架熱線",旨在避免關稅戰螺旋式升級,但中方強調需以"取消單邊關稅"為前提,拒絕"以談施壓"。
數據顯示,美國企業因對華關稅增加的成本2024年已超800億美元,而中國通過RCEP深化亞太合作,前4個月對東盟出口增長9.2%,有效對沖風險。
四、全球博弈的"蝴蝶效應"
聲明發布后,港股恒生科技指數飆升6%,美股期貨、離岸人民幣匯率同步上漲。日本、印度等國迅速跟進,要求美國取消對其關稅,歐盟更計劃對950億歐元美國產品加征關稅。這表明美國單邊關稅政策已引發國際連鎖反應,多邊貿易體系面臨重構壓力。
小琴認為,此次聯合聲明是中美關系的重要轉折點,既體現兩國經濟深度依存的現實,也考驗化解結構性矛盾的智慧。盡管90天緩沖期為談判爭取了時間,但半導體脫鉤、產業鏈重構等根本問題仍未解決。未來,雙方能否將"聯合聲明"轉化為實質性合作,將決定全球經濟的穩定走向。
取材于網絡
不知道大家覺得小琴說的對不對呢?如果你也喜歡小琴的節目,點贊關注,這樣你就不會錯過我的精彩節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