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3日,賴清德公開將中國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
此言論一出,引發兩岸輿論嘩然。
大陸國臺辦迅速回應,稱賴清德為“兩岸和平破壞者”、“臺海危機制造者”,并警告若“臺獨”勢力突破紅線,將采取“斷然措施”。
在將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后,日前,賴清德又對外解釋如此定義的原因。
然而,面對賴清德的挑釁言論與政策,大陸至今未采取實質性軍事行動。
這背后究竟有何考量?
賴清德將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并非心血來潮,而是基于其一貫的“臺獨”立場。
賴清德自上臺以來,延續了民進黨的“臺獨”路線,從“新兩國論”到“互不隸屬”論,再到此次明確將大陸定位為“敵對勢力”,其言行逐步升級。他的言行不僅是對兩岸關系現狀的挑釁,也意在島內煽動“反中抗中”情緒。
賴清德上臺不到一年,其民調滿意度已大幅下滑。民調顯示,大多數臺灣民眾對其處理兩岸關系表現不滿,很多人怕他將臺灣帶入戰爭之中。
賴清德的強硬表態與美國等外部勢力的支持密切相關。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對華政策更趨強硬,賴清德試圖借此機會深化與美日的軍事與經濟聯系。他認為,在中美博弈加劇的背景下,大陸可能因顧忌與美國的全面對抗而對臺灣保持克制,從而為其“臺獨”冒險提供空間。
面對賴清德的挑釁,大陸保持戰略克制,未立即訴諸武力,這并非是大陸怕他,而是通盤考慮的結果。
大陸始終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強調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的最大誠意。盡管賴清德的言論觸犯眾怒,但我們深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是最后手段,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使用。當前,大陸更傾向于通過經濟、文化與外交手段,爭取臺灣民心,為最終統一創造有利條件。
雖然大陸目前保持克制,但并不意味著對“臺獨”挑釁無底線容忍。
首先,大陸可通過增加軍演頻率、擴大演習規模,甚至在臺海進行“準封鎖”式演練,向“臺獨”勢力釋放更強威懾信號。
大陸可進一步限制臺灣的國際空間,如推動更多國家與臺灣“斷交”,或對臺灣關鍵產業(如半導體)實施精準制裁。同時,通過各種好政策吸引臺灣青年與企業,削弱“臺獨”的社會基礎。
大陸已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為懲治“臺獨”分子提供了法律依據。未來可加強對“臺獨”頑固分子的全球追責,同時在國際輿論場揭露“臺獨”危害,爭取更多國際支持。
若賴清德進一步邁向“法理臺獨”,如推動“修憲”或“公投”,大陸可能果斷采取更強硬措施,甚至不排除軍事選項。國臺辦已明確警告,“臺獨”若突破紅線,必將面臨“斷然措施”。
賴清德將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是其“臺獨”立場的一次赤裸裸宣示,也是對兩岸和平的嚴重挑釁。然而,大陸選擇以戰略克制應對,體現了對國家統一大業的深遠考量與自信。無論是出于國際局勢的復雜性,還是對臺灣民心的長遠爭取,大陸的每一步都旨在以最小代價實現最大目標。
正如古人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未來,大陸將在軍事、經濟、外交與輿論多領域一起發力,穩步推進統一進程。
而對于賴清德及其“臺獨”勢力而言,歷史已證明,任何分裂圖謀都將是死路一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